煙草在線據中國網報道??? 從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主要依靠手工作業,到如今規模化種植、機械化作業、專業化服務以及信息化管理,近年來,煙草行業在建設現代農業,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深入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葉產區生產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一批綜合服務型的煙農專業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在各煙葉種植區破土而出,帶動越來越多的種煙農民從“小生產”走向“大合作”,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走向專業化的聯合生產,走出了一條頗具特色、惠農富農的合作社建設之路。
引導不代替 扶持不包辦種植在戶 服務在社
“合作社好嘛,我們現在感到種煙輕松了許多,收入也提高不少。希望以后合作社越來越興旺,我們農民得到越來越多的實惠!”對于生產方式的變革,種煙農民的感受最為真切,湖北省恩施州南坪鄉農民李彥華道出了當地很多農民的心聲。
自2007年以來,煙草行業在各煙葉產區積極創新煙葉生產組織形式,開展合作社研究和試點工作,確立了煙農專業合作社“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發展方向和綜合服務型合作社的發展模式。“種植在戶”,與農民的自身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服務在社”,切實把煙農從勞動強度大、技術難度高的環節解放了出來,大幅提高了專業服務水平,為種煙農民提供了優質服務。
作為種煙農民自己的經濟組織,在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過程中,種煙農民占主體地位,煙農專業合作社充分體現種煙農民自愿入社、自我管理、自主經營、自我發展。“我們希望煙草企業能牽頭幫我們把合作社搞起來,把日常運營和管理工作扶上馬,再讓我們自己來獨立操作事務,這樣我們也更安心些。”貴州種煙農民胡大厚一席話說出了很多種煙農民的希望。
針對煙農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經濟實力差、發展能力弱的實際困難,煙草企業對專業合作社加強指導、服務和扶持,做到“推動而不強迫、扶持而不包辦、引導而不代替”。其中,煙草行業基礎設施投入是對煙農專業合作社最大的政策支持,也是煙農專業合作社最大的優勢。
在貴州,煙草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向煙農專業合作社覆蓋的基地單元傾斜,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和優化種植布局,形成了一批適合大面積機械耕作的平整土地;并且出資興建了育苗大棚和烘烤工場,形成100%育苗覆蓋和100%密集烘烤,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合作社的人力負擔和資金壓力;同時將煙葉生產扶持資金向專業化服務加大投放比重,除了在育苗、分級環節的傳統補貼外,還對旋耕、起壟、植保、烘烤等環節按照服務量進行適當補貼,最高達到70元/畝的補貼標準。
在煙草行業的大力扶持下,一批像湖南鴻運、金醇,貴州敖溪、平壩,云南紅云、子午,四川南閣,福建桔葉,湖北汪營等高水平的煙農專業合作社涌現出來,呈現勃勃生機,“種植在戶、服務在社”的具有煙草行業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初步形成。
減工降本 提質增效全面覆蓋全程服務全體收益
煙葉是合同種植,與種植其他作物相比,種煙農民不存在“生產資料難買”、“農產品難賣”、價格大起大落等市場風險問題,而是迫切需要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實現“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這是煙農專業合作社職能與一般農業合作社的區別之處。
在各地探索中,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將技術要求高、勞動強度大以及單家獨戶難以完成或完成不好的環節統一起來,由合作社組織專業隊統一請工、機械作業、統籌烤房完成;煙葉生產物資的購買,由合作社向煙草企業統一調運調配。同時,專業服務價格嚴格遵照低于市場價的原則,由合作社成員一起商定。
目前,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在完善和提升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5個環節專業化服務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移栽、施肥、采收、運輸等環節的專業化服務,逐步形成“5+4”關鍵環節的全程服務。
全程服務真正推動了“減工、降本、增效”目標的實現。湖北省恩施州汪營合作社的社員算了這樣一筆賬:合作社通過統一組織、統一服務的方式,推廣集約化經營和機械化作業,種植專業戶畝均減工13.67個;家庭農場畝均減工15.62個。按照當地工價80元/個測算,減去煙農購買專業化服務支出后(約400元),種植專業戶(15畝左右)畝均減少用工成本約694元,家庭農場(50畝以上)畝均減少用工成本約850元。
據統計,2011年,全國已建成的煙葉基地單元畝均用工24.8個,較傳統煙葉生產用工減少10個左右,種煙農民間接增收300元以上。在一些合作社建設水平較高的基地單元,畝均用工降到20個左右甚至更少。
湖北柏楊合作社育苗專業隊副隊長滕釗感慨地說:“我父親種了十幾年的煙,以前自己育苗,從每年1月份就要開始起早貪黑忙活。現在統一育苗、機耕,既輕松又花費不多,真正實現了‘減工降本’。”
有了合作社的全程服務,一些種煙新手也敢于嘗試規模種煙了。福建龍巖種煙農民黃永三,原來外出打工,2010年回村加入合作社種煙。2011年,他種了38畝煙,純收入3萬多元。他高興地說:“這比外出打工做生意還強,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照顧老人。”
目前,承擔生產服務、設施管護、技術推廣、物資配送、信息服務等多種職能的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全國已達1506家、入社農戶41.05萬戶。按照煙草行業的規劃,到2015年,全國要培育800個以上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健全的治理結構、有精干的管理團隊、有配套的服務體系、有嚴格的內部管理、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六有”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對種煙農民的“全面覆蓋”。
“輸血”還要“造血”綜合利用增強活力
綜合服務型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持續發展,不能僅僅依靠煙草行業的“輸血”,還必須強化自身的“造血”功能。
2005年以來,全國煙草行業累計投入500多億元資金,用于煙田道路、水利、烤房、機械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育苗工場、烘烤工場、農機設備等大量可經營性資產。在煙農專業合作社建立后,這些資產的使用權和收益權都被移交到合作社,為合作社在堅持“以煙為主”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提高設施綜合利用率,增加合作社積累,增強內生發展能力,拓寬增收渠道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市場對于云南水果和花卉的需求逐年上升,當地煙農合作社把握時機,在姚安、牟定等地積極組織農戶利用煙用基礎設施,種植除蟲菊、燈盞花等特色作物,發展腐乳加工、生豬養殖等特色產業。經濟作物的生長時間短、勞動強度低、技術易掌握,種煙農民在煙葉生產任務完成后還可以在現有的人力、物力條件下繼續種植其他經濟作物。2011年,通過發展副業,當地部分合作社成員的收入增加了2000多元。
四川會理南閣煙農專業合作社通過資產返包倒租,將育苗大棚按500元/個出租給農民種植季節性蔬菜、瓜果,烤房按100元/座出租給農戶種植菌類,農機具按50~2000元/臺(套)出租給社員使用;將剩余閑置土地開辦“歡樂家庭農場”,與城市居民聯合經營種植生態作物。
貴州的煙農專業合作社則在內部搞起了“副業”。在完成自己的農活之后參與服務隊,一些社員小戶以專業隊員的身份去為種植面積大、服務需求大的“職業煙農”提供服務。在合作社內部形成市場與勞力的供需協調,既為“職業煙農”提供了穩定的勞力來源,又為種煙小戶提供了額外的經濟收入,而合作社也不用再花精力去外聘人員,可謂一舉三得。
貴州綏陽縣金農專業服務合作社的一位社員說,除了年底分紅,他看重的是合作社這種民主的組織管理方式,以及通過這種“城里人”才有的現代思維、管理和制度取得收益的自豪感。
相關鏈接:合作社助推現代煙草農業發展
云南楚雄
“生產線”上走出“職業農民”
置身云南楚雄州祿豐縣碧城鎮的羅次合作社,與其說它是一排排育苗大棚,倒不如說是一個現代化廠區。68座聯體鋼架大棚均配備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噴灌技術,通過電源遠程控制,社員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實現對育苗供肥、給藥、受溫、水分等各個環節的控制。而這些“工作人員”其實就是當地的種煙農民,他們以自己的土地入股,經過專業培訓,又到服務社打工,成了亦工亦農又是股東,還可以到合作社上班的“職業農民”。
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讓工業生產的組織模式滲透進田間地頭從而實現煙葉生產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羅次合作社在祿豐縣是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典型。早在2008年,村里10位農民就聯合出資344萬元,成立了以“專業化育苗、商品化供苗、社會化服務”為宗旨的服務社,服務社所需140畝土地涉及的130戶煙農,以每畝土地折價1萬元的方式入股,當地煙草企業補貼557萬元,量化為羅次壩子所有種煙農民的股份。
在祿豐,像羅次社員們的多種“復雜身份”并不鮮見。隨著社會化服務、專業化分工的細化,這里從烤煙田間地頭的育苗、種植、管理到后期的采收、烘烤、收購,各個生產環節都有類似的“職業農民”。他們或者是合作社的股東,或者只是到合作社來“打工”,或者二者兼具,他們經過專業的培訓,懂技術、素質高,專門從事育苗、烘烤、機耕、植保等專業化服務,“職業農民”正在從這里走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