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云南煙葉信息網站報道 昔日石頭地,今朝變良田。在云南石林,一項涉及5萬畝的土地整理項目,破解了一直困擾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喀斯特”難題,為我們描繪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美好前景。
求解“喀斯特”
這里是阿詩瑪的故鄉。動人的故事,千百年流傳,讓世人對這個美麗的地方愈加神往。
這里被譽為世界上最大、最集中的喀斯特自然博物館。遠遠望去,那一座座巨大的灰黑色石柱昂首蒼穹,猶如一片莽莽蒼蒼的森林。
4月20日,正是烤煙移栽的時候,記者來到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微風舒卷著淡淡霧嵐飄蕩在白墻黑瓦間。村旁的原野上,三角梅艷艷地開著,花香四溢,幾頭黑色的大水牛悠閑地啃著剛長出的嫩草……仿佛一幅靈動的水墨山水畫。
走在石林,隨處可見絡繹不絕的游人,陶醉在如畫般的風景中。石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石林的美景,卻也成為困擾當地農業發展的大問題。
破題 特殊地貌中的求解
石林,一如它的名字——石如木,立成林。
元代地理志《混一方輿勝覽》曾這樣描述:“石筍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百仞,參差不齊,望之如林。”
雄奇的喀斯特地貌,讓石林成為我國旅游地圖上的一顆明珠,吸引著眾多游人流連忘返。然而,這樣的地貌條件,往往缺水與洪澇并存,土地分布零散,耕作層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且農田中巖石裸露,不利于機械化推廣。
作為“紅花大金元”品種的誕生地,石林氣候條件好,自然環境優越,烤煙種植一直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近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煙水工程配套建設,石林煙區生產條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制約農業生產發展的問題并未得到很好的解決。
如何破解喀斯特地貌下的農業生產難題?如何改善煙區綜合生產條件?當地政府和群眾一直努力探求解決辦法。
而這也是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總經理)余云東比較關注的問題。他曾明確指出:“要緊緊圍繞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一主線,通過對土地的綜合治理,有效改善山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優化土地結構,破解農村發展難題。”
“對石林而言,提高土地質量和利用效率,發展規模化種植,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土地整理。”昆明市煙草專賣局(公司)局長(經理)吳永明說。
2012年下半年,在云南省局(公司)的部署下,昆明市局(公司)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開始系統研究石林土地整理項目的規劃與實施。
2013年2月4日,石林土地整理項目正式動工。項目投資1.1億元,其中,煙草投資1.07億元,整理土地面積55000余畝,涉及石林縣長湖和圭山兩個鄉鎮、14個村委會、35個自然村,受益人口達22000多人。
田成方、地成塊、管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承載著當地群眾美好的希望與憧憬,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轟鳴聲,一幅壯美的土地整理畫卷在石林徐徐展開……
探索 喀斯特地區如何進行土地整理
在喀斯特地貌條件下,如何進行土地整理?對昆明市局(公司)而言,這是一個新課題,沒有多少現成的經驗可借鑒,只能在探索中不斷總結。
他們首先確定了“宜平則平、宜臺則臺、宜坡則坡、宜梯則梯”和“輕度為主、兼顧中度、嚴控重度”的原則,重點對地勢開闊、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土地進行整理,并針對各種類型土地制定了詳細的整理標準和流程。
“根據石林的實際情況,我們把整理過程分為表土剝離、挖高補低、取石、壘埂、耕作土回覆5個工序,每個工序都有標準。”昆明市局(公司)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負責人介紹說,比如他們規定剝離表土平均厚度為30公分,坡改梯時,臺地田坎高度為1.5米,機耕路寬度分為4米和2.5米兩種規格等。
“各個環節中,最難的就是取石頭。”這位負責人進一步解釋道,表面看來,這些石頭零散分布,但在地表以下,它們卻像大樹般盤根錯節連在一起。
石頭怎樣取?標準如何設定?全部挖掉顯然不太可能。經過認真測算,昆明市局(公司)認為,取石深度應在地表以下70公分左右。這樣既控制了工程量,也能達到適宜機械耕作的要求。為此,他們調用了300余臺大型機械,先沿石頭周邊將泥土挖開,再使用機械破碎,最后在取石處覆蓋熟土。
喀斯特地貌也造就了石林獨特的水環境:“地面滴水貴如油,地下河水滾滾流。數日不雨天大旱,一場大雨又發愁。”
由于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地表水滲漏嚴重,即使降水豐富,仍會干旱缺水。因此在石林,如何保存水,尤為重要。
“實踐證明,建設小水窖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土地整理中,昆明市局(公司)在此前煙水工程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小水窖建設力度,按每一萬畝400個水窖的比例,新建小水窖2200個。同時,他們以石林縣三角水庫為水源點,新建輸水管道64公里,大大改善了項目區農田用水條件。
而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土地整理投資巨大,且涉及多方利益,管理不當便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對此,昆明市局(公司)有清醒的認識。2012年12月底,在他們的積極協調下,石林縣政府牽頭各相關部門,成立了土地整理工程建設管理局,下設辦公室以及用地保障、工程建設、資金保障、督察督辦等工作小組,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各部門各司其職,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有力保障了工程質量和工程建設的規范運行。
發展 山區未來更可期待
新建機耕路96條、122.5千米,臺地石方開挖31.37萬方,新建排澇溝11條、總長9094.1米……
單單列出這樣一組數字,或許過于抽象。但對土地整理項目區的群眾而言,每一個數字都真實可感,實實在在改變著他們的生產生活。
地平了,路寬了,水通了,當地群眾已經看到好日子在一步步走近。
“跟牛耕比起來,用拖拉機耕地起壟每畝地能少用5個工,收煙、收苞谷能省3個工。再算上不用拉水栽煙,省工的成本非常可觀。”長湖鎮維則村煙農黃金學是個“80后”,上過中專,學過電腦。作為新一代知識型煙農,他非常關注土地的投入與產出。
據當地政府相關部門估算,土地整理后,通過大力推進機械化作業,項目區煙農每畝用工將減少10個以上,按每個工價80元計算,每畝的用工投入可以減少800多元。同時,從長遠來看,整理后的耕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有明顯改善,耕地質量和產出率將進一步提高。
隨著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的全面改善,項目區加快發展的底氣和后勁更足,也讓人們對山區的未來更加充滿期待。
吳永明告訴記者,土地整理后,他們將以全程機械化為重點,打造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區,提高規模種植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大力發展50~150畝的家庭農場,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導當地農業生產向田園化方向發展。
“今后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并把相關項目重點向山區、半山區傾斜,向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傾斜,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著力解決他們的生產生活和發展問題。”吳永明表示。
田:“石頭地”成“香餑餑”
又到了移栽時節。
打塘、施肥、澆水、栽煙,4月20日,石林縣圭山鎮矣維哨村煙農曾躍光和妻子忙得不亦樂乎。
“你別看現在這么平整,以前這里可是布滿了石頭。小的高五六十公分,大的齊腰高。”如果沒有曾躍光的描述,記者無法相信,這片不足兩畝的土地,曾經有大大小小幾十塊石頭在這里扎根。這樣的土地該如何耕作?
石林的石頭與別處不同,露在地表的叫石芽,扎在土里的叫石根,石根下面是石床,就像漂在海面的冰山一樣,看似孤零零一塊,下面則連成了片。
多年來,這些扎了根的石頭讓石林農民吃盡了苦頭。
“別的地方拖拉機一‘突突’就完了,我們這別提多惱火了。”每年春耕是曾躍光最辛苦的時候。拖拉機使不了,牛車也要繞著石頭走。犁子翻起了大塊大塊的泥土,再拿镢頭砸碎,最后用鋤頭起成壟。每天起早貪黑,這塊巴掌大的地,兩口子也要忙活四五天。
有一年,他嘗試著在一處石頭較少的地塊使用機耕。盡管機耕手小心翼翼,可沒一個小時,旋耕機的刀片還是崩了刃。但使用牛耕,土地無法深翻,土壤肥力不足,長出來的莊稼也矮人一頭。
站在地頭,看著一塊塊頑石,曾躍光既窩火,又無奈。
2月24號,聽說煙草公司要挖掉自家地里的石頭,曾躍光一夜沒睡,早早守候在田頭,他要看看這些石頭怎樣被一塊塊除掉。
伴隨著機器轟鳴的聲音,壓在全村人心頭多年的頑石成了一堆堆碎石塊,被裝上車扔到了山溝溝里。
曾躍光說,好像睡了一覺,地里的石頭就沒了,像是做夢。他總有點不敢相信,頭幾天每天都要到地里轉上兩圈,親眼看看才放心。
轉眼到了春耕時節,他從沒有像今年這樣盼著春耕,迫不及待地想用拖拉機把自家的地好好耕一耕。
“還是用拖拉機耕地快啊!”曾躍光感慨地說,從耕地到起壟,全家10幾畝地用了不到3天時間。
石頭沒了,地平整了,原來無人問津的土地一夜之間成了“香餑餑”。
“以前300元一畝都沒人要,這個月就有七八撥人找我,商量租地,出價都在800元以上。”村民小組組長黃正興說,雖然價格公道,但他還是一一推卻了,剛整好的地,村民們都寶貝得很,想自己耕種。
“在農民眼里,還有什么比土地更珍貴的嗎?土地就是我們的鐵飯碗,是我們的聚寶盆。”黃正興感慨地說,“企業經營不好還會倒閉、虧本,整得這么好的地,子子孫孫都享用不盡。”
臨近中午,煙農們陸續收工,回家吃飯了,一路上說著、笑著,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