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長城網報道 2010年3月1日,《上海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正式實施,12類場所全面禁煙、5類場所特定區域禁止吸煙。《條例》實施以來,控煙知曉率和支持率均超過75%,法定禁煙場所的吸煙發生率由37.6%下降至14.6%,勸阻率由19%上升至43.2%。由此可見,上海的控煙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我國每年有136.6萬人死于與吸煙相關的疾病,超過因艾滋病、結核、瘧疾和傷害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總和。然而,在對控煙的一片喝彩聲中卻也不乏“暗流”:“吞云吐霧”者依然比比皆是,公務活動仍有煙草的蹤跡、變相鼓勵吸煙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據2015年上海市成人煙草流行監測數據顯示:15-69歲成人吸煙率為23.3%,其中男性吸煙率為46.8%,女性吸煙率為2.0%。涉煙的最小年齡為10歲,平均每周接觸二手煙的比例為59.8%。顯然,上海擴大公共場所禁煙范圍,正是對當前控煙嚴峻形勢的應對,其打造“無煙上海”的決心和魄力值得點贊。
公共場所控煙不能止步于擴大范圍
抓好執行是關鍵
其實,抓好控煙并不容易。從控煙的過程來看,雖然《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生效已十年、上海市控煙也走過了六個年頭,但控煙的成效與期望恐怕仍有相當大的差距。控煙何以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是因為它不僅涉及到生活陋習的改變、更涉及到復雜的利益博弈。
“冰凍三尺之厚,必非一日之寒”,控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推進無煙上海建設,政府和相關部門就不能止步于擴大覆蓋面,更要抓好執行這一關鍵。既算好控煙經濟賬,算好民眾健康賬、又社會效益賬,堅決維護控煙令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在強化宣傳引導、加大督查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上下“深水”、出實招,決不讓制度成“紙老虎”、更不為“癮君子”留“空子”。
還需統一立法
從相關監管部門反應遲鈍、動作遲緩、執法不力,我們看到了執行室內公共場所“禁煙令”之艱難。然而,中國煙民人數居高不下,除了煙草文化根深蒂固、國人控煙意識不強、戒煙積極性不高外,更與立法滯后、措施偏軟有關。特別是,目前沒有一部專門的全國性控煙法律,地方法規位階比較低,禁止吸煙的場所有限且不統一,可操作性不強,不足以起到應有的法律效果。
因此,給室內公共場所全國禁煙統一立法,扭轉各自為政的被動局面,顯得尤為迫切。特別是,應借鑒德國的做法,制訂并實施《制止被動吸煙危害法》,所禁場所要具體,執法主體要明確,處罰措施要強硬,處罰標準要量化,體現室內公共場所禁煙立法的公信力與執行力。同時,建立并不斷完善“場所自律、行政監管、人大督導、社會監督、專業監測和輿情評價”相結合的依法控煙工作機制。更重要的是,應從源頭對煙草生產、銷售環節加強防控和管理,寧可不要這高耗社會成本的GDP,也不能讓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受到危害。
不妨給煙民和非吸煙者各自找個出口
條例草案征詢意見的報道一出,就有媒體就稱,一名上海老煙槍明確表達了他對草案的看法:“政策是好政策,但也要給我們吸煙者一條出路。”他們中大多數人認為,吸煙者也有合法權益,何況有些行業對香煙是“剛需”。像火車站、機場這種公共場所設置吸煙室的效果明顯要好于全面禁煙。如果全面禁煙,是不是反而會造成煙民的反彈情緒。需要做的是提高吸煙室標準,可以讓煙草企業出錢來造高標準吸煙室。
反對者的觀點是從公眾的健康出發,吸煙最大的“惡”在于危害身邊的人,使得一些人被動、被迫受到傷害。比如,在一些工作場所,一位懷孕的女性仍然堅守崗位辛勤勞動,他的男同事們為了緩解疲勞、提振精神聚在角落抽煙。由于大多數辦公場所,現在都是封閉式的環境,煙味飄蕩過來,勢必影響“兩個人”的健康。從大眾利益的角度出發,似乎犧牲煙民們的利益也無可厚非。
也有冷靜思考的人提到,關鍵還不在于控煙、禁煙的范圍,而在于誰執法?怎么執法?如何及時執法?對于違規吸煙者,是不是只是罰款了事,畢竟他們抽煙造成的傷害,可能已經影響到了身邊的人,罰款了,已經造成的傷害也無法彌補。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全面禁煙的過程中,一些私營中小飯店的境地十分尷尬,他們的顧客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煙民,如果店家勸阻或者請出,等于斷了自己的生意,也讓他們十分為難。這也是上海在對條例草案討論中,需要考慮的。
其實,只要煙民提高自覺意識,一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退一步海闊天空,到室外抽煙吧,給自己和身邊你愛的人一個出口。或許就不會對條例小小的修改那么執著。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