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法制晚報》報道 醫生楊歡在小區電梯內勸阻一名老人吸煙時,雙方引發爭執,隨后老人突發心臟病去世。事后,老人家屬將楊歡告上法庭,要求賠償40余萬元。此案在鄭州市中院二審公開宣判,法院撤銷要求楊歡補償死者家屬1.5萬元的一審判決。
有人在電梯里吸煙,身為醫生的楊歡出言勸阻,這本是一件正常的小事。沒想到吸煙者不聽勸阻還情緒激動,進而心臟病發作猝死,這顯然是誰也料想不到的悲劇。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二十四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由此,一審法院判定醫生楊歡向老人家屬補償1.5萬元。
這樣的判定顯然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在本案中并非雙方均無過錯——從監控視頻來看,醫生楊歡勸說老人不要在電梯內吸煙的過程中保持理性、平和,雙方之間也沒有發生肢體沖突;而老人在密閉、狹小的公共空間里吸煙,本就存在過錯,聽到勸阻后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情緒激動,直到二人去物業辦公室評理時仍未熄滅手中的香煙……這就是說,本案中心臟病發作的老人存在過失,勸阻吸煙的醫生沒有過失,就不應該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
多虧了二審法院的改判,否則因為我們不知道身邊“任性”的陌生人身體狀況如何,就只好在各種場合“慣著”他們了。比如說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把音響開得再大,我們也只能忍著,否則萬一提意見惹得他們血壓高了、心臟不舒服了可就麻煩了;再比如遇到小偷逃跑我們也不敢追了,萬一他跑太快哮喘或者心臟病犯了、萬一被車撞了都要擔責……
如今,很多城市都有控煙條例,并且組織控煙志愿者勸說煙民不要在公共場所吸煙。一方面,勸人不要吸煙當然應該講究方式方法,遇到老年人更要言辭委婉;另一方面,脾氣不好、容易情緒激動本就和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有著密切的關聯,可能人家沒說什么過火的話,被勸阻者自己就激動起來了。只有理性勸阻的行為不為心臟病發作背鍋,才會有更多的人敢于加入控煙志愿者的行列,敢于展開工作。
正如二審法院所說:公民有權制止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的吸煙者吸煙。一審判決判令勸阻吸煙者分擔損失,讓正當行使勸阻吸煙權利的公民承擔補償責任,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既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造良好的公共環境。
其實回過頭來想想,這一悲劇或許也是可以避免的。首先,心臟病已經成為中老年人的一大殺手,有很多人心臟不好,本人和家屬卻都不知道,直至猝死的悲劇發生。如果定期體檢成為習慣,如果心臟病患者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果目睹老人心臟病發的物業第一時間給老人喂藥,那么老人可能就不會突然離世。
其次,醫生勸阻老人在電梯里吸煙,老人卻執意不肯熄滅手中的香煙,說明他的這種行為模式可能早就成了習慣。那么,老人的家屬是從未見過老人在公共場所吸煙還是見到了卻從未勸阻過?可想而知的是,親屬的提醒不像陌生人的勸阻那么“傷面子”,如果老人早就在家人的提醒和幫助下改掉了這一習慣,悲劇同樣不會發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