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別2022年,“幸福”一詞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中和營鎮中和營村村民唐瑞東眼中,簡單而溫暖:家人安康、生活順意。
而在28年前,唐瑞東對幸福的渴盼更為簡單:活著。
1995年7月一天,時年31歲的唐瑞東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挫折:從地里干活回家的他走在路上,被一輛大卡車從后面撞倒。
唐瑞東在店里整理貨品。鄧楚瑜攝
所幸大卡車車速不快,唐瑞東撿回了一條命,但卻落下了終身殘疾——多段腰椎粉碎性骨折,雙下肢喪失活動能力,余生與輪椅為伴。這年,唐瑞東的大兒子只有9歲,小兒子只有3歲。
打開地鎖,拿起頂門桿掀開自家雜貨店的卷簾門,這個簡單的動作對于馬阿文來說,卻要花費一番力氣。
馬阿文今年41歲,居住在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多依樹村委會普高新寨村。2012年12月一天,在外縣一個工地打工的馬阿文推著手推車送水泥砂漿時,不慎從數米高的臨時工道上跌落。等工友們把她攙扶起來的時候,她感覺大腿以下沒有了知覺——她摔斷了腰椎。那年,她的兩個兒子尚年幼。
在紅河州開遠市羊街鄉古城村委會丫口村,馬光順家的雜貨店就開在村口。因自幼身患殘疾,今年70歲的馬光順萎縮在褲管里的一雙腿已幾乎使不上力。走動時,只有用手拄扶著身邊的器物才能慢慢移動,每走一步都似要耗盡他的體力,只有端坐時,才能從他疲憊的面容中捕捉到一絲舒緩。
1998年2月,唐瑞東拿著肇事者賠償的6萬元,又向親戚借了1萬元,拆除了家里臨街的老屋,建了一所磚混結構的二層新房,一樓用來開雜貨店。
2005年2月,正值芳齡的馬阿文,與大自己1歲的羅干惹一見鐘情,那時,輕風拂過的樹林下,灑滿月光的梯田邊,留下了馬阿文銀鈴般的歌聲:“山路一彎又一彎,阿哥阿妹在一起,多依樹下等著你……”
這次事故后,馬阿文一度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在羅干惹的持續鼓勵和愛意滿滿地照顧下,她一點點拾回了對生活的向往。
馬阿文和丈夫羅干惹。鄧楚瑜攝
2013年10月,馬阿文和丈夫羅干惹湊了1萬多元,將家里臨街的一個房間改成了鋪面,開起了一個雜貨店。在煙草部門的幫助和指導下,小店每月能有四千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費和給馬阿文療傷的費用,以及兩個孩子的學費有了著落。
馬應忠自幼身患殘疾,腿腳不便,身高不到1.2米,成年后與同村、同為殘疾人的李菜咪結成夫妻,育有仍為殘疾人的1個女兒和2個兒子。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馬應忠于三十多年前在家里開起了一間小賣部。
一家5口人身患殘疾,過日子比其他人家艱難,但樸實的馬應忠心里,始終揣著鄉親們。
1999年,馬應忠作出了一個決定:自個兒掏錢請人拆掉一段圍墻,將家里的廁所改造為男女分設的公廁供大家使用。彼時,丫口村還沒有公廁,鄉親們到地里干活、村中玩耍時如廁多有不便。
當年,馬應忠的小賣部的全部收入只有3萬元不到,建蓋這座公廁幾乎花去了全家一年的生活費。馬應忠已記不得那年一家人究竟吃了多少頓土豆,但鄉親們臉上的笑容,他至今歷歷在目。
依靠小店,唐瑞東一家熬過了最艱難歲月。2002年,他在鎮里的農貿市場里買了地,建起了一幢二層商鋪,年租金能有3萬多元。除此之外,他還請施工隊新建了一幢三層小樓給二兒子,一家人和樂融融。
多年前,馬應忠在征得村里同意后自己花錢買了一套廣播系統放在小店里,方便向鄉親們宣傳政策、傳遞信息。鄧楚瑜攝
為了多掙錢,馬阿文的小店每天早上8點多便開門營業,晚上12點多才打烊;為了減輕丈夫的負擔,坐在輪椅上的她在照顧好自己的同時,還堅持為家里人做飯。去年年初,她還說服丈夫再次外出打工,自己看店。
馬阿文受傷住院的時候,有醫生告訴羅干惹,只要馬阿文的神經沒有停止生長,再次站起來的希望還是有的。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絕不會放棄。”羅干惹對馬阿文說這話的時候,眼中滿是愛意。
馬應忠一心為群眾做事,也讓開遠市煙草專賣局的工作人員深受感動。平日里,他們到馬應忠的小賣部走訪時,都會幫他整理貨柜、打掃衛生。逢年過節時,還向他送上自發捐款購買的大米、食用油等物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
這幾年在黨的好政策下,丫口村的村容村貌一年小改變,三年大變樣,馬應忠一有時間就和來店里串門的街坊坐在小賣部門口看風景。冬日的暖陽下,小賣部門口幾株數米高的小葉榕樹,越發顯得枝繁葉茂。
據統計,在紅河州,像唐瑞東、馬阿文、馬應忠這樣的殘疾人經營戶有100余戶,多年來,他們沒有怨天尤人,以對命運不服輸的意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當地煙草部門的幫助和服務下,走出了人生的低谷,用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