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山下,聚鳳鄉東部,“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石阡縣聚鳳鄉廖家屯村坐落于此。
進入12月,天氣逐漸變得寒冷,廖家屯村卻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楊青開著旋耕機正在進行土地深翻,為來年的生產打好基礎。秋季的作物收完沒多久,明年的種植計劃就已經基本確定下來了。
“明年,我們村1200多畝耕地一半多種烤煙,另一小半種蔬菜。”村黨支部書記廖義彪說。
廖家屯村的農事生產是怎樣做到如此有計劃性的?農作物的選擇又是怎樣確定的?
這得從聚鳳煙葉產業綜合體的打造開始說起。
去年以來,聚鳳鄉以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為契機,引導土地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范流轉和適度集中,推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在流轉的區域內合理布局配套產業。
以此為契機,石阡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開始在聚鳳鄉打造以廖家屯壩區為核心區的煙葉產業綜合體。
聚鳳產業綜合體的土地采用村集體集中流轉的方式,由村委會與農戶分別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將土地資源集中起來。集中流轉的土地首先滿足煙葉種植需求,煙葉種植主體通過倒租返包的方式一次性將種植用地流轉到位,其他土地由村集體合作社與一家農業公司采取分片、合股等方式聯合經營,確保土地利用率達到100%。
“原來土地分布在各家各戶手中,一家幾畝地,種什么都上不了規模,而且有些人家出去打工了,地就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導致土地的產出效益比較低。將土地資源進行集中流轉,就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廖義彪說。
出租土地的農戶除了能收取土地租金,還可以給種地大戶打工,賺取務工收入。
今年59歲的陶云貴是廖家屯村的一名鐵桿煙農,今年種煙收入30多萬元。他從成年之后就跟煙葉打交道,從最開始種幾畝煙,到現在規模擴大到78畝,陶云貴走過了很長一段路。
“我種煙的地都是從村委手中流轉過來的。過去想多種點煙,得去一家家找地,現在簡單多了,直接跟村委會對接,明年種煙的地早就確定好了。”陶云貴說。
63歲的劉大雙由于年齡較大,外出打工沒有合適的工作,他就在家里給陶云貴打工,每年從煙葉移栽開始一直干到采收結束。
“今年,我賺了1萬4千塊工錢,家里的土地租出去5畝,年收入也有2000元,足夠我們老兩口生活了。”劉大雙說。
在綜合體內,石阡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堅持以煙為主、產業配套、多業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煙草在物資需求、設施設備、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優勢,延伸煙葉產業鏈條,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發展體系。
2021年,綜合體內種植烤煙1071畝、蔬菜1029畝,實現總收入809.4萬元。其中烤煙種植涉及農戶20戶,售煙收入449.4萬元,戶均22.47萬元;特色蔬菜收入360萬元;所有產業投入務工2.583萬個,實現勞務總收入232.47萬元。
“烤煙一直是我們鄉的支柱產業,也是訂單式農業,不愁銷路。因此我們重點打造了這個以煙為主的產業綜合體。”聚鳳鄉人大主席楊歡說。
圍繞煙葉種植需求,石阡縣局(分公司)還在綜合體內建設了年產能5000噸的有機肥加工廠,為煙葉生產提供商品有機肥;建設年產能10000噸的生物質顆粒廠,為煙葉烘烤提供燃料;建設年產能500噸的菜油加工廠,為煙葉生產提供菜油;建設年出欄500頭的養牛場4個、冷庫4個,形成了一產為二產提供秸稈、養殖廢棄物等原材料,二產為一產提供生物質顆粒、有機肥、菜油等所需物資的循環煙草農業。
同時,聚鳳鄉在綜合體內布局休閑垂釣、農家樂、農業觀光等項目,打造多產融合、循環共享、生態有機、美麗鄉居為特色的煙葉綜合體。
土地為“巢”,產業為“鳳”。土地資源的盤活,帶動了聚鳳煙葉產業綜合體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烤煙、蔬菜產業的興旺,讓更多的人愿意留在家鄉。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