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查文菊的辦公室,清秀整潔、井井有條,一疊疊試驗記錄表擺放整齊,一份份試驗報告上標注了修改想法,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堆放在桌旁那一摞摞厚厚的筆記本。
隨手翻開其中的一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記載著每天的試驗工作重點和經驗心得。“云煙121品種在大田期間表現不錯,適用性和穩定性評分佳,但切忌不能大肥大水……”盡管字跡略顯潦草,但一頁頁試驗總結就像一張張拼圖一般,拼出的不僅是查文菊28年試驗工作的奮進之路,更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對于嚴謹細致的執著追求。
查文菊(右)與農戶開展品種試驗育苗工作。
作為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農藝師,查文菊自2015年開展烤煙品種試驗示范工作以來,從來都不敢有半點馬虎,她深知這份全國、全省、全市烤煙品種試驗任務承載著無數育種人的心血,更承載著煙農群眾們增產增收的希望。因此,她負責的試驗基地也連續七年被評為“優秀品種試驗示范點”。
上工比農戶還早的“鄉下人”
迎著晨曦,踏著白霧,六月清晨的富源縣中安街道滸子村田地里,54歲的查文菊早早地就來到了試驗地點,在匆匆啃了幾口饅頭后便一頭扎進了翠綠的煙海里。
200畝試驗面積、60個試驗品種、103個小區試驗、19個大區試驗,試驗工作的強度可想而知。為了保證能準確記錄當天的所有農藝性狀,查文菊早已養成了天不亮就出門的習慣,但經常要忙到摸黑才能回家。
“我和查老師在二十年前做田間試驗的時候就認識了,她真的是我見到過最負責、最認真的人了。煙葉生長期間,我和工人們都是八點開工,可每次到田邊的時候她早就在田里忙活了好一陣了,心里只顧著擔心當天的數據不能全部測完。”試驗農戶張良坤感慨地說道。
“這么多年來,我的工作原則一直都是今日事今日畢。在旺長時期的烤煙大田里,每天的農藝性狀都在悄然地發生著改變,如果不及時測量,將無法保證試驗數據的精準性和可對比性,這樣的話,試驗就亂套了,和我一起干試驗的農戶們也就白忙活了。”查文菊介紹道。
從“門外漢”到“老師傅”
一頂草帽、一雙雨鞋、一把卷尺、一臺相機、一個筆記本,這是查文菊每天下地的隨身裝備,缺一不可。
“我每天的工作可以歸納為兩個字:準和等。準是指記錄每個品種、每一株、每個部位、每片葉子的數據不能有絲毫差池。等則是要等到最好的時間和光線去拍攝最能反映特性的單株相。”查文菊擺弄著手里的相機,也說起了關于學習攝影的那些事。
“既不能‘美顏’,也不能‘遮丑’,要的就是完全真實。”和專業攝影師不同,查文菊的攝影經驗可謂是“別具特色”。
早上10點和下午4點左右是最佳的時間,選定株形、選好參照物、選好角度、調整參數、看好光線、按下快門,看似一氣呵成的動作背后,卻是在十余年拍攝和數十萬張照片中磨練出來的結果,也讓她從連設備按鍵都不懂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熟悉成像原理的“小眾攝影師”。
不愛聚會的“軸人”
盡管身處云貴高原,但盛夏時節的富源,室外溫度依然保持在三十度以上,而查文菊在田地里一站就是一整天,試驗一搞就是一輩子。
就這樣,常年累月的辛勞,周而復始的試驗,不僅讓她的皮膚變得有些黝黑,也讓她錯過了不知多少場朋友聚會。“和老查認識的這些年,每次聚會都不見她的身影,總說要忙試驗。有一次我說你估摸著測一個就快來吧,可她卻偏不,什么事都要親歷親為,生怕數據不準確而影響了結果。”同事劉金永佩服地說道。
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查文菊深知要尊重每一個品種,珍惜每一片煙葉。“一個好的品種,必須是容易烘烤,且產質量好的,既要讓農戶接受,也要讓工業企業滿意。如果連自己這關都過不了,怎么敢向老百姓推廣呢。”
從最初的摸石頭過河,到現在品種試驗的行家里手,她早已數不清走過多少彎路,用過多少笨方法,吃過多少頓田間午餐,穿壞了多少雙雨鞋。七年來,經她之手進行試驗的400多個品種,就像她的孩子一般,就算其中哪個“孩子”的表現欠佳,她也依然充滿耐心地養護著、記錄著,全身心地把試驗鋪在大地,把碩果留在田間。
隨著今年烘烤季節落下帷幕,田地里的工作也告一段落,正當大家以為查老師終于能歇口氣時,她卻依然沉浸在資料的整理分析中。“今年60多個品種的試驗記錄表有一萬多份,每個品種都要仔細分析,才能得出客觀準確的結論,為下一步推廣提供有力依據。”夜色漸濃,查文菊還在認真地撰寫著十萬余字的試驗報告,破譯著藏在每一粒種子里的幸福密碼。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