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盧,這煙都賣完了,你扛著鋤頭去煙地里干啥嘞?”
“去挖‘金條條’喲!”
老盧全名盧國鳳,是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大梨樹鄉大膩科村煙農,也是一位單身母親,她上有年過七旬的父母,下有10歲不到的小兒子,為了擔起養家的重任,她從一位單身媽媽奮斗成了人人知曉的“鐵娘子”。
多年來,種植烤煙成了她的主要收入,如今,老盧除了種烤煙,存折上又多了一筆特殊收入,就是她口中的“金條條”——煙稈補貼。
按照往年的慣例,在煙葉交售結束這個季節,大部分煙農就已經“不見人影”了,種植烤煙的地塊就此被“擱淺”和荒廢,留在地里的煙稈持續“生長、發芽、開花……”
煙稈是煙葉采收后的殘留物,直接還田的傳統處理方式會導致一些土傳病害發生,直接丟棄在河邊、路邊也會給河道留下安全隱患,造成“廢棄煙稈污染”。
等待處理的煙稈。
“我種烤煙有十多年了,以往每年采完煙葉后,都會把煙稈拔了堆放在旁邊,但不知道怎么處理,一方面妨礙小春作物的種植,另一方面政府禁止秸稈焚燒還田,我們每年都會為這事發愁。”盧國風無奈地說道。
煙稈如何處理?為解決好這一難題,馬關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從煙稈資源的循環利用出發,加大對煙稈拔出和田間煙株殘體清除的宣傳培訓,給煙田“排毒美顏”。加上馬關利盛生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設投產,馬關縣以煙農合作社為平臺,與生物燃料公司簽訂煙稈回收協議,以400元/噸的價格向煙農回收煙稈作為加工生物質燃料的原料,引導煙農統一回收煙稈,積極推進煙稈回收再利用工作。
“以前種煙誰都沒想到煙稈也能賣錢,早些年還會把它曬干了用來燒火煮飯,如今大家煮飯都有電磁爐了,誰還會費力氣把它帶回家。”“好在現在合作社組織回收煙稈,我們又多一項增收的渠道了。”
說起煙稈回收,盧國鳳頓時打開了話匣子。接著算起了她的煙稈回收“賬”,“一畝煙稈我能賣到70多元錢,加上80元/畝的補貼,光煙稈收入我一畝就有一百多元。”
“這還只是增收的一部分,去年我及時清除煙稈整地曬垡,今年又繼續在那塊田里種烤煙,病蟲害比前幾年少多了,尤其是青枯病,田里的煙株非常清秀,先不說農藥錢省了不少,煙葉烘烤質量也好了很多,畝產值比去年增加了四百多元,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我還沒算用煙稈加工出來的生物質顆粒燃料烤煙降低的烘烤成本呢。”盧國鳳自信滿滿地說道。
如今,走進馬關縣煙區,機器聲到處“隆隆”作響,煙田里碎稈打捆機、碎稈還田機、翻犁機分工作業和綠肥播種的景象隨處可見,不少煙農與盧國風一般,已經在煙田里忙活起來。成捆的煙稈整齊地堆放在規定場區,大家正運用秸稈機將煙稈回收利用和粉碎還田,促進煙田深翻曬垡,為來年耕作做好準備。
“煙稈打捆回收及粉碎還田,既實現了資源利用,又能改善土壤質量,還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減少煙田病蟲害。”馬關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烘烤師李友慶介紹。“煙稈和煙根經處理加工成顆粒狀生物質燃料后,易于存放,干凈衛生,用煙稈制成生物質燃料,替代燃煤用于烘烤,也能大大降低烘烤成本,煙農既在煙稈回收環節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又在烘烤環節省了一筆燃料費,這一增一減,想不增收都難!”
今年以來,馬關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緊盯綠色發展,通過“政府+煙草+合作社+廠家+煙農”五聯動模式,建立循環農業產業園,利用煙稈集制生物質顆粒燃料,再用于煙葉烘烤,著力構建從“煙葉生產—煙稈回收—集制生物顆粒燃料—煙葉生產”的閉環多元化循環增收體系,實現廢棄煙稈“變廢為寶”促增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