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田野,翠綠的煙葉,滿眼盡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黃木根站在自家煙田喜不自禁,對煙站的技術員潘國輝說:“你看這煙長得多好,看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用心管理提產量
黃木根是黎川縣潭溪鄉新莊村的一位“鐵桿”煙農,自2008年開始種煙五六畝,到今年擴大到70畝,20年從未間斷。他說,種煙是個技術活,得下真功夫,一旦走彎路,后悔莫及。
圖為黃木根在田間開展煙田小培土
據黃木根說,剛開始種煙那兩年,黎川縣煙草公司全面推廣地膜覆蓋栽培,說是可起到保溫保濕作用,可提高煙葉產量。他想著這膜蓋不了多久,又要揭掉,為啥還要蓋呢?他不以為然,結果吃了大虧,自家煙株長得不光矮,雜草還多,黃木根后悔不已。
吃一塹長一智。這以后,但凡煙草部門在推廣新技術,黃木根總是積極響應、嚴格落實。2021年,黎川縣剛推廣鏵犁深翻,受傳統耕作習慣影響,大部分煙農都不敢嘗試。黃木根第一個行動,60畝煙田全部開展鏵犁深翻。后來,看著一地長勢均勻整齊、活力十足的煙苗,黃木根由衷地感嘆:"技術活,還得聽專家的!"
提起種煙,黃木根的話匣子就關不住:“種煙就像培養孩子,不是種上就完事兒了,還要會管,過程要精細,要環環相扣,哪個環節沒有落實到位,都會影響一年的收成。才能有個好收成。”
黃木根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從起壟蓋膜、煙苗移栽、揭膜培土、大田管理、煙葉烘烤等各環節,黃木根都是第一個行動,管理到位,煙葉長勢自然好。靠著種煙,黃木根的腰包鼓了起來,在縣城買了房,供了女兒讀書,娶了兒媳婦,日子越過越紅火。
懷揣著對煙葉種植的執著追求,他在縣、鄉多位煙草技術員的幫助和指導下,從學中干、從干中學,深翻起壟、施肥蓋膜、育苗移栽、煙葉烘烤……他總結出一套“獨家秘方”,也從一個普通煙農蛻變為遠近皆知的“煙博士”。
觀念更新增效益
黃木根不僅種煙技術好,還比較喜歡鉆研。在煙葉減工降本方面,他說自己有“秘訣”,那就是與時俱進,不能按照老思路、老經驗,要算好賬,跟著煙草公司的政策走。
近幾年,在推廣機械化生產、科技興農,他抓住政策機遇,購買了新型履帶翻耕起壟機、培土機、無人機等實用機械,冬耕、機械化作業,在降低生產勞動強度同時,也降低用工成本投入,實現了輕松種煙。
圖為黃木根使用新購買的機械起壟
依托新莊煙區產業綜合體,黃木根在煙葉結束后開展水稻制種,由合作社統一組織簽訂種子購銷協議,合作社配套了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等設備,基本可實現全流程機械化,還有技術人員定期上戶指導,讓他可輕輕松松種田賺錢。
依靠科技,他成為了一名“鐵桿”職業煙農,同時也嘗到了增收的甜頭。2022年,他采取“煙葉+水稻”種植模式,種植面積77.3畝,凈賺25萬元。
致富不忘帶四鄰
依靠種煙發家致富的黃木根,從來不忘幫助鄉鄰。在他看來,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家住潭溪鄉新莊村的貧困戶堯海標,如今近70歲的他與常年多病的妻子一起賺錢養家。黃木根知道情況后主動向堯海標伸出援手,長期聘用他在煙田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兒,每年支付他近1.5萬元的工錢,幫助他解決日常生活問題。
“我一直堅持種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聘請的那些小工多是熟悉的街坊鄰居,一般都上了年紀,我種煙了,他們能跟著我干,也就有了一份可以貼補家用的工作。”黃木根說道。
“黎川縣是種煙老區,在這片土地上,有一支忠誠度高、技術精湛、責任心強的穩定的煙農隊伍,他們像黃木根一樣,在金色的煙田里,揮灑汗水、默默耕耘,為黎川煙葉質量穩定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與汗水。”黎川縣煙草局煙葉副經理謝幫金說道。
“現在政府大力扶持,煙草公司的設施配套到位、服務耐心給力,只要條件允許,我還會一直種下去。”談及未來打算黃木根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