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7歲的李學武,已連續種植了10多年的煙葉,是山東濰坊安丘煙區有名的老煙農。盡管他年紀大,但他卻不保守、善鉆研,在煙站工作人員的幫助指導下,通過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學習新技術、傳承老辦法,成了轄區煙農學習的標桿和追趕的榜樣。
李學武正在認真檢修烤房濕球溫度計
新技術我先行
日前,筆者來到輝渠鎮董家宅村李學武的煙田,一棵棵健壯的煙株迎風招展,他正帶領著采收專業隊的隊員們在田間忙碌著,或指導打頂抹杈要領,或強調采收注意事項……一切緊張而又忙碌、規范而又有序。舉目望去,采收后的煙田倏然開闊了起來,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讓一塊塊煙田更加愜意地生長。
“你看我這片煙田的長勢如何、煙株長相怎樣?采收的煙葉成熟度把握得是否可以?”看見我們,他連忙趕過來向我們打招呼,“去年我個別地塊在及時采收上做得不夠到位,今年熟一畝煙葉、采一畝煙葉,熟一片煙葉、采一片煙葉,做到生不采、熟不丟,力求片葉不丟。”
“老李,你今年整個的煙田長勢真不錯,完全是中棵煙的長勢長相。”山東濰坊安丘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聘農藝師楊曉東走進煙田,細致打量了幾株煙株后稱贊道。
“種出中棵煙,平衡施肥是關鍵,當然還有其它很多配套的技術措施,控氮增密、落實寬窄行、增施有機肥,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技術。只要是煙站要求我們煙農示范的項目,我踴躍參加,只要是煙站要求我們示范推廣的新技術,我帶頭推廣。尤其通過參加煙站組織的各種培訓,讓我對各種新技術、新要求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認識。”李學武娓娓道來,“今年按照煙站的指導,我在抓好及時澆水的同時,適當追施了部分硝酸鉀或魚蛋白等肥料,提高了煙田長勢和肥料利用效果。”
在他的示范引領和影響帶動下,不少在外地打工的人員紛紛返鄉種植煙葉,煙農隊伍日漸壯大,廣大煙農主動向李學武學習新技術、新要求,緊盯關鍵抓落實,輝渠董家宅優質煙葉生產示范區的種植水平日漸提高。
今年,以李學武為代表的當地19戶煙農通過土地流轉、煙田深翻,種植煙葉820多畝,成為安丘市局(分公司)優質煙葉生產示范區的關鍵組成部分。
老辦法也管用
一家致富不算富,戶戶增收才算富。李學武不但自己煙葉種植水平高,而且還經常關注身邊煙農的煙葉種植情況,早提醒、多督促、勤轉悠已經成為李學武種植煙葉的一個好習慣。煙葉移栽后,每天不到煙田走一走、轉一轉,李學武就感覺到少了些什么。當然,他不僅轉自己的煙田,周邊煙農的煙田他也看,只要發現問題,他便及早進行提醒,一起分析原因,共同研究對策,切實幫助煙農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李學堂,你北邊煙田的煙葉需要采收了,下部煙葉要適熟早采,熟一片,咱們就要采一片,挑著也要采。”“宿建國,你南山上的煙田需要打藥了,這兩天剛下了雨,晴起天來,咱們就要進行無人機飛防,具體藥單,我發你微信。”7月25日一大早,轉了一大圈煙田的李學武逐一打電話。因為他深知,早干早主動、晚抓必被動,如果抓晚了,非但會增加各種費用,而且也難以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
待李學武走到董家宅村烘烤工場時,正在負責裝爐的李學紅趕緊向他請教,“大哥,你看我裝爐的密度怎么樣?現在煙葉烘烤需要注意些什么事項?”
“裝爐既不能太緊,也不能過松,下部煙葉一般每爐裝300桿左右即可。如果是雨后采收的煙葉,需要吹風,要除去表面的明水。”李學武回答道,“咱們要注意定色期濕球溫度不可過低,尤其54℃后期風機要調至低速直到干筋結束,這樣煙葉易烤黃、烤香、烤軟。”
因李學武種植經驗豐富,又樂于幫助他人,深得周邊煙農的尊敬和信任。多年來,無論是他自己烤出的煙葉還是幫助他人烘烤,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閃失,因此被周邊煙農稱為“李師傅”。
董家宅村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
其實,在安丘煙區,像李學武一樣的煙農還有很多,他們深愛著這方熱土,深愛著自己所鐘情的煙葉種植事業,他們善于總結生產實踐,更善于分享好的經驗,他們是故鄉的守望者,更是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為了家鄉人民共同致富的夢想,他們一直在堅持努力、一直在不懈奮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