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初秋時節,晨曦將睡夢中朦朧的山村喚醒。貴州安順各地陸續開展煙葉采烤作業,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平壩區白云鎮肖家村的煙地里、烤房旁,勤勞的人們正在忙著采收、編煙、烘烤。
王海艷正在認真進行早期田間管理工作。(宦劍屏 攝)
33歲的王海艷和丈夫開著一輛皮卡車來回往返,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王海艷出生于1990年。初見時,她扎著馬尾,身材瘦削,看上去精神干練。出生在貴州大山的她曾跟許多當地年輕人一樣,成年后輾轉于廣州、福建等地打工。隨著父母年紀漸長、孩子面臨上學,王海艷與丈夫產生了返鄉創業的想法。
肖家村這個普通的山區鄉村,在周邊卻是一個讓人向往的村落,皆因村子里種植烤煙的農戶比較多,相對收入水平較高,村子的環境也相對優美。
2018年,看著種煙的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王海艷夫妻倆便向當地煙葉站了解種煙的政策,隨后辭去了工作,回到家鄉成了一名煙農。
俗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但這難不倒勤勞的王海艷。沒經驗、沒技術,王海艷就誠懇地向身邊的煙農、煙技員學習。別人開工,她就跟著去煙田主動幫忙干活,一個環節也不偷懶,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有培訓會、技術員入村指導,她都主動參加,積極請教。
王海艷正在教務工人員操作編煙流程。(楊青 攝)
對王海艷這樣的年輕煙農,安順市平壩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格外關照,煙技員三天兩頭上門指導,電話更是24小時待命,隨時為王海艷提供技術支持。
自從種煙后,王海艷就沒了閑,從冬天深耕翻犁開始,到最后分級交售,一項趕著一項,從冬天一直忙第二年到九月。
“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望著剛剛烘烤出的“黃金葉”,王海艷瞇著眼睛笑道,“種煙是我們一家人吃飯的碗,得好好端著。”
作為一名“新農人”,王海艷對煙葉種植有自己的理解,她堅信只有科學種煙,只有精細管理才能有好的收益。
為了不斷提升煙葉品質,提高煙葉生產技術,這幾年,平壩煙草先后示范推廣了井窖式移栽、水肥一體化、水溶肥追肥、“十個關鍵穩溫點”烘烤工藝、上部葉“同溫同濕悶烤”等技術,王海艷總是第一個響應,并積極參加煙草公司的培訓,將新技術吃透、落實。
王海艷看著黃燦燦的煙葉笑容滿面。(楊青 攝)
王海艷回想起今年6月,正值煙田追施水溶肥的關鍵時節,煙農們都背著噴霧器在田間噴施農藥。而這時,她們夫妻倆沒有忙著組織工人施肥,卻在田間搗鼓著一臺機器。
原來,白云鎮多為山地和坡地。從前,煙葉生產各環節基本依靠人工,既費時又費力。“要想多掙錢,一方面是要把煙種好烤好,另一方面還要把成本控制好。”意識到這一關鍵問題后,王海艷開始琢磨起了走機械化這條路。于是,她在農業機械網站搜尋,在縣城的農機銷售店詢問,購置了微耕機、施肥機等機械化設備投入煙葉生產,在減輕勞動強度的同時還降低了煙葉種植成本,提升了煙葉生產效率。
“機械化作業效率是人工的好幾倍,讓我們種煙越來越輕松。”王海艷更加堅定了當一名現代煙農的決心。
在煙葉生產過程中,無論是機耕起壟、移栽覆膜,還是田間管理、上炕烘烤,每一處細節,她都十分認真,嚴格落實標準化生產措施。憑著這股鉆研勁和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僅僅一年的時間,王海艷就掌握了煙葉種植的全套技術,逐漸從一個種煙“小白”變成了半個“專家”。
除了自己提高水平,王海艷還樂于助人,將自己近幾年總結的經驗、技巧,毫無保留地講給新煙農聽、做給新煙農看、帶著新煙農干。
8月15日,王海艷正在打捆搬運烘烤好的煙葉。(楊青 攝)
“煙葉生產要精細化作業,耕、種、管、收都有統一標準,我們一定要做到技術落實毫不走樣,每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王海艷說道。
“王海艷年輕,腦子靈活,配合度高,愿意接受新技術,在片區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在2022年煙葉生產總結會上,白云收購線負責人龍明高說道。
王海艷雖然學歷不高,但她有魄力、能吃苦,始終相信“好日子是干出來的”。春去秋來,一年又一年,她的臉慢慢變黑,但看到煙葉經過烘烤,由綠變黃,看到交售后的收益,她心里美滋滋的。種煙的這五年,她平均每年凈利潤可達8萬余元,成為了村民們都羨慕的“新農人”。2023年她種煙21畝,預計能實現純收入8萬余元。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說起未來的打算,王海艷準備進一步了解無人機值保、新能源烘烤的好處,探索嘗試無人機噴灑農藥、病蟲害綠色技術防控、電能烘烤等,讓自己從“會種煙”轉變到“慧種煙”,給農村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真正從“新農人”走向助力鄉村振興的“興農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