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興隆村,山壩結合的特色鄉村風貌映入眼簾,村里耕地地塊隨著山脈緩坡而上,田間各色作物迎風搖曳,預示著來年的豐收。
誰又能想到,就在不久前,這片肥沃的土地還曾因為種植作物單一,農作物銷售渠道、農戶勞力有限等問題一度陷入“空窗期”困擾,土地“誰來種、種什么”是村里老大難的問題。
振太鎮“產業綜合體”內水晶豌豆連片種植。張映堂 攝
轉折來自2023年。這一年,鎮沅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協同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原料采購中心業務一支部依托基地單元共建為契機,積極探索以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為目標,在煙區按照延伸鏈條促發展的思路,創新組織運營模式,致力于建設產業配套、多產業發展的綜合體。振太鎮興隆村在經過縣政府、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反復調研后,與當地黨委、政府溝通協調以土地流轉政策解決種植用地問題,開始規劃實施2200畝產業綜合體,單打獨斗的生產模式一躍成為“以煙為主、多元產業綜合發展”的新型模式,“多元共生”的號角就此吹響。
發展第一產業,土地是基礎。綜合體內土地流轉由鎮沅縣九煙烤煙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2024年1月合并到鎮沅縣按煙烤煙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牽線搭橋,采用“集中流轉返租轉包入股”模式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我們綜合體去年向農戶流轉了2200畝土地,流轉期限最低為5年,再以相同的租金將土地轉租給需要種植的農戶,不僅農戶的閑置地有收益,我們管理也更方便。”合作社成員沈華說。
深厚的土層、平坦的地勢、強悍保(蓄)水能力的土壤都是振太鎮興隆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如今在強勁合力幫扶下,烤煙、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紛紛涌現,激發出這片土地上源源不竭的創收活力。
漫步在振太鎮產業綜合體,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油油的“增收果”。“今天是我家第二次喊工來摘水晶豌豆,今年種了10畝,少說也可以賣四五萬元以上。”興隆村村民李仕林采著豆子,滿眼笑意。
“以前烤煙采烤完成后地就閑置著,偶爾種點作物也沒銷路,賣不到好價錢,現在產業綜合體建設起來了,作物有人幫忙規劃種植,還有公司專門負責收購,日子是越過越甜了。”興隆村種植大戶李大寶笑著說。
興隆村產業綜合體采用村集體合作社自主發展模式,以鎮沅縣按煙烤煙生產服務專業合作社為建設主體,在縣政府主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和湖南中煙原料采購中心業務一支部主推下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形成“烤煙+糧(經)作物”“烤煙+商品營銷”“烤煙+培訓中心”三個產業組合模式,且充分調配勞務用工,協調對接,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實現農民勞務職業化、產業工人共享化。
振太鎮“產業綜合體”千畝連片規劃。張映堂 攝
在綜合體的新興產業組合模式下,合作社整合現有資源,建立了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運輸等專業化隊伍,為農戶提供專業化服務,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又能增加就業崗位。“我就是育苗專業化服務隊中的一員,烤煙育苗期間,我會到合作社務工,進行育苗管理工作,從開始到結束能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李仕林說道。
通過產業綜合體的實施,興隆村大力推行煙后作物種植力度,由合作社與當地果蔬收購公司合作,開展荷蘭豆、水晶豌豆等產品開發及銷售,簽訂產品訂單1900畝。同時,興隆村利用5座季節性閑置新能源電能烤房,作為果蔬烘干及中轉貯藏倉庫使用,還將專業化育苗點閑時開展泥鰍養殖、蔬菜育苗等,在盤活閑置資產的同時,帶領農戶打通多元創收渠道。
據悉,去年興隆村種植煙后作物荷蘭豆1067畝、水晶豌豆160畝,輪作區域以玉米+小金豆輪作160畝、玉米+滇紅花輪作200畝、玉米+油菜輪作513畝、水稻+小麥輪作100畝,產值約1400萬元;綜合體內烤煙+非煙產業衍生出多個工作崗位,能帶動22人就業,新增工資性收入約41.35萬元,人均年務工收入可達1.88萬元。
產業綜合體的實施建設,推動興隆村農業經濟邁上新臺階,農戶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幸福感節節攀升,被當地群眾稱為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下一步,興隆村將瞄準短板、精準發力,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持續抓好產業綜合體基礎設施項目規劃及建設工作,全面實現綜合體區域生產條件的升級提檔,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