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一天,筆者穿過麻懷隧道,沿著陡峭的山路前行,深山腹地有一個小山村——聯合村。山坡洼地間,一株株健壯整齊的烤煙,分列布陣,在陽光的照射下,油亮綠潤,每一株都生機勃發。
聯合村,隸屬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山高路陡,土地分散,土壤貧瘠,當地村民以種植玉米為主,廣種薄收,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苦守家園。惡劣的自然條件,讓聯合村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是典型的空心村、空殼村。2017年,聯合村被列為全省深度貧困村,是羅甸縣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今年,這個窮鄉僻壤之地發生了一場深刻的產業革命。在黔南州煙草專賣局(公司)與羅甸縣委縣政府的合力推動下,900畝烤煙鋪滿了聯合村的山坡洼地,成為小山村最亮眼的風景。
去年4月,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與羅甸縣委縣政府就發展烤煙產業助力羅甸脫貧攻堅等事宜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黔南州局(公司)和羅甸縣的合力推動下,今年,羅甸縣在沫陽片區種下了1500畝烤煙,其中,聯合村利用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坡改梯”和“小水窖”,種了900畝烤煙。
產業發展一直是石漠化山區脫貧攻堅的短板。“雖然羅甸蔬果產業做得風生水起,但在位于深山區、石山區的深度貧困村,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差,老百姓底子薄,不能簡單復制,在選擇產業上,一定要慎之又慎。”羅甸縣委副書記龍仲芳介紹,之所以看好烤煙產業,一是沫陽片區與平塘縣鼠場鄉相鄰,老百姓有種煙經歷和經驗;二是烤煙產業是最可靠訂單農業,有成熟的技術、服務體系,產銷不愁;三是有煙草部門補貼和農業保險做后盾,風險低;四是烤煙見效快,帶動力強,貧困群眾參與度高。
為了讓群眾種好致富煙、脫貧煙,今年,羅甸縣將烤煙納入6大支柱產業之一,組建了煙辦和沫陽煙葉服務站,整合涉農資金400多萬元,為煙區修建機耕道和烤房。黔南州局(公司)從全州系統抽調6名技術骨干,組成技術服務隊,駐扎在煙區,從選地整地育苗開始,手把手教群眾種煙。
“目前,大田整體長勢平衡,植株長勢強勁,整齊度高。煙地干凈、清爽,彰顯了山地特色煙的優勢。”技術服務隊隊長趙光明說,第一次規模種植就達到這樣的標準,非常好。
聯合村村委會副主任劉萬興是老煙農了。2012年,他與平塘牙舟的種煙戶羅光忠合伙,在聯合村種下150畝烤煙,因為沒有烤房,一人只掙了3萬元。第二年,他自己種了100畝,并爭取煙草公司在聯合村建了10間烤房,當年就掙了12萬元。此后,他年年保持100畝的規模,每年都有十多萬元揣進口袋。今年春節前,他開著一輛嶄新的紅旗轎車進村,讓村民羨慕不已。種煙致富的實例,讓很多村民躍躍欲試。
在劉萬興的帶動下,沫陽鎮20戶村民加入其中,1500畝煙地帶動540位村民勞動就業,全年務工工資將達到270萬元。為了拉貧困戶陳寬全一把,今年,劉萬興和村主任李仁偉一起種了300畝烤煙,由陳寬全擔任管理員,每個月工資4500元,除去成本最后利潤三人平分。事實上,陳寬全去年就被劉萬興“拉”過一回,一分成本不投,只負責種煙和管理,他分到了7萬元的利潤。“他去年就已經脫貧了。”劉萬興說。
在劉萬興的煙地里,常年有42戶村民務工,而且戶戶都是貧困戶。一人一天80元,一個月有2000來塊錢,7個月做下來,一人能拿到1萬多元,脫貧不成問題。
“我希望有更多的村民參與種煙,明年我會把村里的煙地讓出來給其他村民種,我轉到其他鄉鎮去種。”烤煙讓劉萬興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家底厚實起來的他,要拉著村民一起,在種煙致富的路上,邁開大步向前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