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沖村,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富良棚鄉的一個彝族自然村,集民族、山區、邊遠為一體,距鄉政府5公里,距峨山縣城66公里,平均海拔2020米,連綿青山將其環抱。
楊軍(江蘇中煙)攝
塔沖,這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只有20所瓦房,其余都是破舊不堪的土掌房的村子,現在卻成了整齊劃一、別墅聯排,有著“玉溪第一彝族村”美譽的省級民族特色村。
如此華麗轉身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故事?帶著這個疑問,8月26日,筆者隨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農增收暨扶貧攻堅集中采訪重點報道組前往塔沖村采訪。
秋日的峨山依然滿目蒼翠,車行山間,前路蜿蜒,不時可見一塊塊煙田整齊有序,煙葉長勢喜人。轉過一道山梁,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盡現眼前:一排排統一規劃、統一布局的二層小樓,灰瓦白墻,排列整齊;外墻噴繪的五彩圖案講述著彝族文化起源和當地群眾的日常故事;平整的水泥路面上,家用車、小轎車停放井然;房前屋后的田地里種植著蔬菜瓜果,讓整個村莊充滿了生活氣息。
致富先鋒信賴的“大樹”
外號“先鋒一號”的李興鋒是塔沖村的致富先鋒,既是一名煙農,也是眾鑫烤煙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走進李興鋒的辦公室,墻上掛滿了各種獎牌:“全國20佳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云南工匠”“云南省農機合作社示范社”……
“如果不是種植烤煙,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績!”李興鋒快人快語。
打開了話匣子,李興鋒的致富經歷彼有傳奇色彩。
2004年之前,李興鋒還在外地打工,由于母親身體不好,需要在身邊照顧,便回到家鄉種植烤煙。他是個愛琢磨的人,一方面用心學習種煙技術,另一方面把掙到的錢投入到農機上,租賃給農民用于農事。他說,他的這一做法源于兒時的一段經歷。
8歲那年,父親在縣城上班,奶奶年紀大,家里的農活只能靠母親一個人操持。那時候,牛是莊戶人家最主要的勞動力,耕地的活兒都是靠牛來完成。由于家里沒有牛,母親只能等別人家把地耕完了再去借。李興鋒清晰地記得,自己在前面拉著牛,母親在后面扶著犁,一趟一趟把家里的地耕完,而弟弟則是負責在地頭打一些草,等耕完地后,把牛喂飽再還給人家。
借牛的經歷讓李興鋒感受了人情的溫暖,也在他心底種下了感恩的種子,從那時起他就打定主意,長大后一定要買很多牛,給那些家里沒有牛的人用,讓他們少受點累。
2004年,烤煙生產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時期,之后的十多年里,煙草農業建設全面推進,機耕路逐年延伸拓展,大型機械替代了原始的人力牛耕。各項惠農政策相繼推出,大大調動起了煙農的種植積極性。
種子一旦遇到了適合的土壤,便會生根、發芽、生長、開花……
熟悉了國家農業政策之后的李興鋒如魚得水,不斷通過諸多補貼發展生產,種烤煙、買農機,種更多烤煙、買更多的農機……李興鋒努力充實著兒時的夢想。他把這些農機租給煙農用,大大減輕了煙農的勞動強度,讓煙農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同時,個人財富也像滾雪球一樣的持續增長,從2015年開始,他種植烤煙的面積達到了50畝,還開辦了自己的山地雞養殖廠和純糧釀酒廠。而今,他掌管的眾鑫合作社已經擁有768臺套機農機具,年利潤達到了500多萬。下一步還要購買無人機用于煙田管理,目前已經派了10人去學習無人機駕駛技術。
李興鋒說,正如魚兒離不開水,花兒離不開秧,他這一輩子注定是離不開烤煙了。
“如果沒有政府和煙草公司提供的好政策,我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崩钆d鋒語速很快,一邊說一邊止不住地笑。他坦言,現在合作社固定資產3000千多萬,有一大半都得益于國家和煙草的補貼支持。
致富后的李興鋒并沒有忘記帶動大家脫貧致富,他一方面吸收了4名貧困戶作為合作社核心成員,參與收益分紅;另一方面,貧困戶的孩子在社里打工的,除了一天150元工資,外加兩頓飯,還會免收該貧困農戶家里的機耕費。
“免收的費用加起來一年大概要有十幾萬?!崩钆d鋒動情地說,“政府和煙草公司一直是我依靠的大樹,我也要做棵樹!讓村里的條件不好的家庭有依靠?!薄 ?/p>
貧困戶李長壽的“小本子”
今年42歲的李長壽,父母都已80多歲,身體不好,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家庭負擔比較重,2016年成為建檔立卡戶。
2015年,塔沖村被選定為云南省“美麗鄉村”項目,開始進行危房改造與村容村貌整治。2017年,李長壽利用政府的補助又貸款18萬元建了一幢22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獨立的衛生間、沖水式馬桶、太陽能熱水器……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樣樣俱全。
筆者問起與之前的老房相比,李長壽笑著說:“新房子好么!以前的土掌房從我記事起就有了,又小又破舊,還有點漏雨哩!”
談及住新房的感受,李長壽說:“以前都村里都是旱廁,改了抽水馬桶后,一開始用還真有點不習慣?!?/p>
“咋個不習慣?”
“就是——覺得太干凈了,不太適應!”一句話把大家逗笑了。
筆者又試著問這18萬元貸款準備怎么還,李長壽提高了嗓門說:“種著烤煙么!有了這棵煙種著,還貸款的事不擔心!”
李長壽說,他以前種煙都是摸頭石頭過河,技術不好,種得也少。這兩年,才算是真正懂得怎么把煙栽好。他家去年種了9畝烤煙,收入4萬多元,通過提高自己的種煙技術,每畝地比之前多收入近一千塊錢。今年他特地申請把種煙面積增加到了12畝。
“僅是今年,縣煙草公司就給我們培訓了4次,從煙苗移栽、中耕管理到現在煙葉烘烤,有了技術員的指導,我頭腦開竅了,心里也更有底了!這不,都在這本上記著哩!”李長壽說著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個黃皮小本子。
筆者隨便翻開小本子的一頁,上面寫著:煙葉成熟采收外觀特征,下部葉要在封頂15天左右,主脈變白,支脈綠白,葉色落黃……
老書記的“新路子”
李興鋒和李長壽的經歷不是偶然。
塔沖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發展到今天干凈整潔的現代特色民族村,其根本就是是靠了“這棵煙”。這一點,塔沖村黨支部書記李忠祥最有體會。
今年63歲的李忠祥在書記崗位上干了36年,見證了塔沖村大半年世紀的發展變化。
在塔沖村委會的辦公室里,李忠祥向筆者講述了塔沖村的變遷。
塔沖村種植烤煙的歷史最早要追朔到上世紀50年代,在那個吃大鍋飯的年代里,烤葉并沒有給村民帶來太多的經濟效益,只知道這種作物適應性強,非常適合當地山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
“那時候都是自產自用,大家都習慣抽煙筒么!”李忠祥說,從那時候開始,彝家人便對烤煙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
包產到戶以后,大家開始種植烤煙,但限于人員素質和技術水平不高,受自然條件限制,產量也一直上不來。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玉溪煙區加大投入,加強交通水利設施建設,大幅提高了煙區生產條件。
“國家幫忙,人要努力。育苗、移栽、田間管理、采收、烘烤,哪個環節都不能松!”作為種煙的老把式,李忠祥講起來頭頭是道。
正是依賴于煙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烤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烤煙種植讓勤勞的塔沖村民逐漸富了起來。
真正讓李忠祥感到明顯變化的是近幾年,村里實施危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依靠種煙率先富起來了村民都蓋起了統一規劃的二樓小洋樓,讓村里的面貌大為改觀,不過一些家庭狀況不太好的村民在建房這件事上有些猶豫不決。
“有了‘這棵煙’,咱們什么都不用怕?!边@是當時李忠祥給貧困村民吃下的”定心丸”。
李忠祥說這話是有根據的:合同管理嚴格落實、煙葉收購價格逐年穩步增長保證了種煙收益的穩定;技術指導貫穿到烤煙生產的每個環節,煙草公司技術人員的“保姆式”服務讓煙農越來越省心;從商品化育苗、田間管理到煙葉烘烤,合作社日漸增多的服務項目讓種煙過程越來越省力。
不僅如此,“這棵煙”一年給全村帶來1400萬元的收入,這是其它任何一個產業都不能比的?,F在,村里將種植烤煙積累的財富又投入到的養豬場、生物質燃料加工廠的運營當中。養豬廠的出欄量每年有六千多頭,生物質燃料加工廠將于今年9月份投產,可以滿足本村1000噸燃燒的供給,干凈又環保。
“嫁人要嫁塔沖人,上門要上塔沖村?!边@句話在當地廣為流傳。依靠種植烤煙,塔沖村村民的錢包鼓了,居住環境好了,塔沖的整體形象和地位大大提升。昔日貧窮破舊的小山村,而今已經成為了富有吸引力的民族特色村。
對于塔沖下一步發展,李忠祥的思路很清晰,他說要在穩定烤煙發展的基礎上,堅持長期發展、以短養長,在核桃林下套種紫薯,在煙田里套種青花菜,探索發展文化旅游、中藥材種植等產業,走出一條多元發展的新路子。目前村里已經成立了中草藥、野生菌、核桃三個專業合作社,通過互聯網+商務,銷售農特產品,同時借助火把節、姊妹節、油菜花節等時機,探索發展彝文化旅游,吸引外地游客。
“種烤煙讓塔沖富了,接下來我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