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于今天(5月25日凌晨1點)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走完了105年的人生。根據先生遺囑,火化后再發訃告。先生終于在天堂和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團圓,從此世間再無這位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
百年人生智慧沉淀,
優雅精微氣質不改。
豁達面對塵世起伏,
正直一生從容曠達。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英國詩人蘭德《生與死》
楊絳譯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是女性,為什么稱她楊絳先生?
許多人一定很好奇,楊絳是位女士啊,為什么大家都稱她為楊絳先生?
原來,先生是稱謂,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齡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為對有一定地位,學識,資格的人可以稱為先生。古漢語“先生”一詞是對有學問者的尊稱,并非所有人都可稱為先生,現時日語、韓語和越南語仍然保留這種用法。
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許廣平等均可稱為先生。
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絳先生出身名門,天賦文才,不僅在文學上開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與因與文史大家錢鐘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艷羨。錢鐘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楊絳先生的“寬”:才情四溢
楊絳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一位開明的知識分子家中,未滿百日,便隨父母南下,移居上海。少年時代,楊絳在上海讀書。從小就學習好,但最淘氣頑皮,曾因為上課說話被罰站示眾,卻因不服兩人說話只罰一人而大哭到下課。在蘇州東吳大學求學時,楊絳是班上的"筆桿子",中英文俱佳。
楊絳在文學史上的身份,不止是錢鐘書的妻子,更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1953年,楊絳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記》,另有《堂吉訶德》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又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先生的“窄”:退而是賢妻
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鐘書在家不時闖"禍"。臺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事后確都一一妙手解難,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鍾書的一生。"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最才的女,最賢的妻",這是錢鐘書曾寫給楊絳的"贈語"。
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桿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鍾書癡人癡福。"
錢鐘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兩人已離世,其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部分圖文來源自網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