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貴州省黔西縣中坪鎮大灣村位于中坪鎮西南部,地處高寒山區,該村山高坡大,較為偏僻,日照低,土地薄,平均海拔1350米。全村總面積6.7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組,(白坪、瓦房、楊家壩、黃家寨、大灣、高坡、倒碑),共318戶1420人,是苗族、水族、漢族雜居的深度貧困村。
大灣村屬于典型的邊遠山區深度貧困扶貧村。地處黔西和金沙兩縣交界處,山高路遠,地處偏僻,出行不便,同時也是黔西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深度的貧困扶貧村。
今年9月,在突出“113”攻堅戰“創新發展、同步小康”為目標;突出“大黨建”為統領;突出“大扶貧、大安全、大發展”為三個重點中,根據黔西縣委、縣政府發出“立下軍令狀,啃下硬骨頭,堅決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苦戰113天的號召,從全縣企、事業單位抽調人員,掀起了“萬名干部進村組”活動高潮。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勇挑重擔
為了響應縣委政府決戰脫貧攻堅的號召,縣局(分公司)向大灣村補充了1名駐村干部和1名工作員,武琴明是其中一員,任大灣村村委會駐村干部。武錕是武琴明的獨生子,從部隊回來后剛安排在煙草系統,分在縣局(分公司)法規股上班,也隨父親一起參與到扶貧攻堅工作行列,成了一對扶貧路上名副其實的“父子兵”。
父子倆深感這次駐村工作責任重大,生活上也將面臨不少困難。但他們二話沒說,打起背包,無悔無怨地進駐大灣村,走上了精準脫貧之路。
“直面深度貧困,決戰脫貧攻堅”是中坪鎮大灣村2017年9月12日以“113”攻堅戰三個重點為契機,以此懸掛在村委會引人注目的橫幅,并提示攻堅戰為倒計時113天,同時也標志著大灣村脫貧攻堅戰役的序幕已全面打響。
大灣村因山高坡大,海拔較高,冬季顯得要來得早一些。秋收剛過不久,整個村莊沉浸在一片霧茫茫的寒風之中。
一大清早,有兩個背著帆布包的身影在寒風中一起走進了村委會辦公室,忙碌地核實精準貧困戶的信息。這兩個身影就是大灣村駐村扶貧工作干部武琴明和他的兒子武錕。
父子倆來到駐村扶貧工作隊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只要聚在一起,談論的都是如何幫助貧困戶解困、脫貧的話題。
隨著決戰貧困的沖鋒號的吹響,從現在到年底已進入倒計時階段,父子倆與村委會的心思都放在對貧困人口、貧困村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工作之中。
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 知難而上
憑著在基層站點曾任煙葉站長、支部書記、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武琴明,為了讓其子盡快進入角色,通過資料查閱,言傳身教,借鑒脫貧工作“一進二看三算四比五議”的方法,手把手的教武錕怎樣識別貧困戶。
他翻開自己《民情記事》的工作日記告訴武錕,一進:工作隊員入戶與戶主及其他家庭成員進行交流,了解家庭情況、生活質量狀況、子女讀書情況、家庭成員健康情況等。二看:看住房、家電、農機、交通工具、水電路等生產生活設施,看農田、山林、種養等發展基礎和狀況。三算:算農戶收入、支出、債務等情況。四比:比住房、比收入、比資產、比外出務工等情況。五議:議評分是否合理,是否漏戶,是否弄虛作假,是否拆戶、分戶、空掛戶,家庭人口是否真實等情況。并語重心長地對武錕說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些都有必要摘抄在自己的工作筆記上便于幫助自己,只要嚴格按這套方法識別,就會在工作中少走彎路,也不會出現較大的差錯。”
常言道,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可這次體現的卻是“深入農戶一家親,扶貧路上父子兵”。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仍保持著軍人作風的武錕在工作中任勞任怨,工作干勁也不例外。父子倆起早摸黑,早出晚歸已是常事。他倆先后走了大灣村所轄的7個村民組,了解貧困現狀和脫貧意愿。還到貧困戶家中捐贈衣物,看住房、問產業,問收入、了解家庭生活狀況,樸實的語言交流,平和親近的身影,完全沒有一點當干部的架子,感情和距離很快拉近。
不計報酬 默默無聞 無私奉獻
父子倆在一次摸底、排查、走訪中,當了解倒碑組已近80高齡的村民劉文發,還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時,離開的那一瞬間,帶著濃厚的情感,從個人的工資中攢出一點現金遞在老人手中。
在扶貧的路上,無規律吃飯已是家常便飯之事,有時在農戶的再三挽留下,即使吃了飯,走時也會悄悄地將錢放在主人的桌上才離開。
經過一次次的接觸,給村民劉發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父子倆,在這寒風刺骨的天氣還跑來跑去的,又不擺架子,一看就是來干實事的!”
在海拔1470的倒碑組、黃家寨組,父子倆再次頂著綿綿細雨,踏著泥濘的小道,與村委會一道又把脫貧重點放在了拆除農戶的危房上,但要想農戶拆除危舊房,并不是一件容易搬到事。因為在農村,普遍有著“建新不拆舊,祖宅不可動”的習俗,通過入戶走訪、反復動員,與不愿拆除舊房的農戶交心談心、宣傳政策,最終打消了他們的顧慮,贏得了農戶的理解和配合。
“現在政策真的太好了,不僅不收我們的錢,還幫我們做得這么仔細。”村民劉會文由衷深感地體會道:“往日的土墻危房瞬間變成了平整的菜園,周邊還收拾得干干凈凈,這是我沒有想象到的,真是太感謝了!”
父子倆風里來,雨里去。備忘錄中如何保證脫貧戶不返貧、貧困戶是否有收入又成了這父子倆的“心病”。都共同有一個想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前提下,只盼發展產業大棚早日建成,為奪取脫貧攻堅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大灣村決戰113天倒計時脫貧攻堅的日夜里,當這對“父子兵”得知村委會辦公經費較緊張時,多次往返于縣城煙辦協調,為村里解決了5000元的辦公經費。
風雨大灣行,助力見真情。隨著倒計時的來臨,父子倆憑著一顆執著的心,憑著煙草人肩負的責任,默默無聞,不計報酬,把村里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貧困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職責,在決戰脫貧的路上,一步一個腳印,默默地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