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偶讀林語堂《秋天的況味》開頭描述,便覺心頭溫暖起來?!扒锾斓狞S昏,一人獨坐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情緒便跟著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p>
“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這種情境,年少時候記憶最深刻。那時的百姓生活很單調,既沒有電視,也沒有網絡。吃完晚飯,很多人都會聚集在房山頭聊天。老爺們圍坐在一起,抽著旱煙,聊著誰家晚上吃了細糧,某某在廠里被評上了標兵等。隨著聊天,煙頭在黑夜中一閃一閃的,如螢火蟲般亮著微光,給夏夜增添了不少情趣。
前陣子,聽李健唱《父親寫的散文詩》,心里泛起一陣陣酸楚:妻子提醒我,修修縫紉機的踏板。明天我要去鄰居家,再借點錢。孩子哭了一整天,鬧著要吃餅干,藍色的滌卡上衣,痛往心里鉆。蹲在池塘邊上,狠狠給了自己兩拳……李健在歌曲中雖然唱的是1984年的事情,但我記憶中1974年也大抵如此。而蹲在池塘邊上的那位父親,不用想都知道,眉頭一定是緊鎖,嘴里狠狠地抽著老旱煙,而那煙頭上的微光則成為那位父親的希望。
那個年代的人就是如此,即使面對再大的困難也絕不輕言放棄,哪怕希望正如煙頭上的微光那么渺小。這些日子北京電視臺正在播放《那些年我們正年輕》,描寫的就是那個年代的航天人,將青春與生命奉獻給航天理想的故事。一群懷有崇高理想的大學生,為實現自我,響應黨中央號召,積極投身科研設計,為航天夢想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劇中的很多人都如煙頭上的那點微光,但這點微光風吹不熄、雨淋不滅,最終匯成了熊熊航天之火,燃成一部描繪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變革的編年史,燃成建國初期“兩彈一星”的研發事業。
今天煙頭上的那點微光為何不再清晰?這與燈火通明的夜晚看不清晰滿天星光是一個道理。隨著生活水平、科學技術的大幅提升,業余生活的不斷豐富,無論是年少時的那群聊天的老爺們,還是李健歌中唱的那位父親,亦或是“大三線”建設中的航天人,都有了更為明亮的娛樂、生活、工作平臺,微光也自然不顯。但是不顯并不代表沒有,煙頭上的那點微光依然在閃爍著,而且已不復從前的辛辣,變得愈發香氣撲鼻,并讓你想到這煙一般溫煦的熱氣。
林語堂在煙頭上的那點微光中品嘗到了當時情緒的況味,而我在煙頭上的那點微光中卻體會到了時代的滋味。微光雖有所黯淡,但熱氣卻發燙起來,這也許就是時代不同使然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