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明朝崇禎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禁止使用和栽培煙草的皇帝,但崇禎帝禁煙,不是因為煙草有害健康,而是出于多疑、忌諱和恐懼的心理,因為“吃煙”意味著京都“燕”的陷落,所以才會有禁煙的政策,但崇禎帝的禁煙政策卻遭到遼薊總兵洪承疇的反對。王逋在《蚓庵瑣語》中記載:“煙葉出閩中,北地多寒疾,關外至以馬一匹易煙一斤。初惟南兵北戍者喫之。”這段記載恰恰反映出洪承疇反對禁煙的理由。閩中是洪承疇的老家,洪承疇帶福建兵到遼薊戍邊,自然要為手下考慮,因遼寧氣候寒冷,煙草又能治療寒疾,出于讓士兵保持戰斗力的考慮,洪承疇才力勸崇禎帝取消禁煙政策,自然也得到崇禎帝的采納。
這一時期,遠在關外遼寧的清太宗努爾哈赤也下令在軍中禁止吸煙,并嚴禁種植煙草。按理說,既然“吃煙”寓意吃掉明朝的京都“燕”,努爾哈赤不應該禁煙,那為什么還要禁呢?理由當然也不是出于煙草有害健康的考慮,很有可能是出于備戰的需要。王先謙在《東華錄》中記載,1635年(天聰九年)清太宗與大臣們關于禁煙的一段對話:“朕所以禁止用煙者,或有窮乏之家,其仆從皆窮乏無衣,猶買煙自用,故禁之耳。”“諸貝勒雖用,小民豈可效之?民間食用諸物,朕何嘗加禁耶!”這句話聽起來很是為百姓考慮,百姓本來就窮,還要花錢買煙抽,自然就會窮上加窮。但細琢磨起來,很可能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百姓窮乏對備戰攻打明朝不利。
清代包世臣在《安吳四種》中記述:“種煙必需厚糞,計一畝煙葉之糞可以糞水田六畝。又煙葉除耕鋤之外,摘頭、捉蟲、采葉、曬簾,每煙一畝需人工五十而后成。其水田種稻,合計播種、插秧、蒔禾、蕓草、收割、曬打,每畝不過八九工。旱田棉花、豆、粟、高粱,每畝不過十二三工。是煙葉一畝之人工,可抵水田六畝,旱田四畝。清太宗要備戰攻打明朝,必須要有充足的糧食儲備,而百姓若是拿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種煙草,顯然是不利于備戰的。況且彼時煙草價高,流通又多為朝鮮人挾帶之走私品到遼寧地區販賣,大量稅金流失也是不利于備戰儲備的。但無論何種理由,都不是從煙草有害健康這個角度去考慮的,這從多爾袞一把大刀、一桿煙袋眾橫天下便可窺之。若是清太宗認為煙草有害,是絕不會讓多爾袞如此嗜煙的。
若說清太宗禁煙是從備戰的角度考慮,那么大清統一中原后,為何還要禁煙呢?筆者認為,還是因為受祖訓的影響,清太宗既然有禁煙的政策,那么他的子子孫孫也自然要沿襲下去,況且在農業不發達的過去,煙草種植對肥田、人工的要求,的確會影響到糧食生產,這也是清初禁煙的主要原因。到了乾隆帝的時候,對煙草也僅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乾隆十三年七八兩月,大臣中曾兩次高談禁煙,乾隆帝均未置可否。六十年十二月,乾隆批復云南按察使江蘭“請禁蒸酒”的報告稱:“民間釀酒種煙等事,所在皆有,勢難禁止。從前科道中有條陳禁止種煙者,以其不達事體交部議處。”而有紀昀紀大煙袋整天在乾隆帝眼前晃悠,乾隆帝都沒說什么,可見乾隆帝對禁煙之事已無多大興趣。而到了嘉慶帝的時候,則承認“民間吸煙習非一日”,自不屑禁止了。而且種煙也變得合法,因為種煙之地,“不過農田千百之一二,不足以傷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