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西村村仿佛被上了色,隨處都是一塊塊金黃色的稻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10月正是稻谷成熟的月份,這些成熟的稻穗彎著腰,隨著微風輕輕擺動,葉片之間摩擦的聲音奏響了一首動人的豐收樂章。
我的結對幫扶對象劉國彬也種植了一畝水稻,走訪時如果他不在家,那么他多半是在自家的農田里干活。劉大爺雖然生活比較拮據,但是他有樂觀向上的心態,有朋友勸他靠著低保金過完下半輩子就算了,他一臉不同意:“雖然我70多歲了,但是我還能干活,政府照顧我這個獨居的老頭子,給了我低保和養老金,還給我繳了醫保,裝修了房子,我可不能給政府拖后腿,種菜、種稻谷、養雞這種農活我還可以干。”
“大爺,你家的稻子長得真好啊!”這天,我到西村村進行扶貧走訪時剛好遇見劉大爺從水稻田里出來,“是啊,再過一段時間就可以收割了。”劉大爺的回答里充滿了即將豐收的喜悅。他告訴我,不要小看這一畝田,從整地、育苗、插秧到除草、施肥再到最后的收割,每一步都是莊稼人的辛勤付出,這一畝田的收獲是農民結結實實的勞動所得。
他喜歡講以前,話語里總是充滿了回憶,他說:“以前我們小的時候缺衣少糧,田里種稻子,田坎上種豆子,只要有田土,都要想方設法種上東西,莊稼人只有在糧食收割入倉之后才敢歇一歇。以前每次稻子收割以后,老人和小孩都還要在田里找有沒有掉在田里沒有收攏的稻穗,有一粒稻谷都要撿起來作糧食。現在生活好啦,稻子的種植技術也更好了,大家都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是就像總書記說的,不能浪費糧食,這都是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聽了他的話,我連連點頭,的確,耕種是一件辛苦但有意義的事,這金黃色的稻子承載了農民對生活、對未來的希望,它代表著農民的辛苦付出和勞動所得,有著黃金般的價值,值得我們尊重和珍惜。
生活的富足不代表浪費的擴大,生活越變越好的我們更應該發揚勤儉節約的中華傳統美德,從珍惜一粒米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由一個個人的習慣匯聚成整個社會的風尚,為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