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蘊含中國古代哲學精髓,在關于情、質、性、理等核心問題的探討上,寬窄是理念流變的重要尺度。
殷商時期,寬窄的領域多限于宗教祭祀領域。西周末年,隨著鐵犁牛耕的興起,中國哲學轉向實踐應用、人本價值、天文歷法、美學探討等方向。寬窄作為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鑰匙”,自然被賦予了更多的適用范圍。
就中國古代哲學命題來說,在古代人民說明自然與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一元論與辯證法,空間的無限性與相對性、時間的有限性與無限性,事物之間的同異關系、表象與實質之間的定性,人性的善惡標準,社會歷史觀念、政治秩序的變動,以及文化的兼容與互動,形式邏輯的概念、判斷、推理過程等各個方面,“寬窄”都能夠成為其中重要的界定詞語。可以說,“寬窄”構成了古代人民生產勞動的思維底色。
“寬窄”是天地之中的“道”
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孕育于中國古人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上古時代,天命之道由巫、祝、史等掌握,他們通過祭天祀祖來溝通上帝與人間。其中,占卜是祭祀的重要手段,燒灼后的龜殼或獸骨的裂紋寬窄是預測吉祥禍福的評價標準。直到周朝之時,周公旦指出:“天命靡常”,統治者只有講究“德”、“孝”,注意統治的技巧與方法,“保民”才能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
寬窄之道在于天人合一。“道”的開始在于宇宙的沒有任何規定性的實質,是世界統一性的認識。這種原始性的“道”表現在封建社會的內容上,就是道統、天志、性理等。代表如孟子云:莫非天命,順受其正。具體來說,封建國家的政權更迭,不變的是“天道”,是政治秩序的繼承。
寬窄的境界在于忘記寬窄,做到“無己”。這主要是指莊子的虛無主義主張,講究取消萬事萬物的是非差別,追求個人精神的絕對自由。人的天然本性就是將心的效用發揮到極致,“坐忘”于天地。自然的本性是無知無覺的,得“道”就是人與自然化為為“一”。
這實際上否定了事物存在的客觀實在性,以主觀精神作為區分事物的標準。總體來說,古人的寬窄之“道”是現代人類追求精神世界的先導,有自己的可取之處,但也存在認識的誤區。
在古代社會關系中,首先,道德倫理是進行社會分層的基礎,第一是社會組織中上下級之間的倫理結構,包括君臣關系的上下、宗法組織上的管理、學業上的師承等。第二是社會交往中的長幼尊卑的倫理結構,包括年齡大小、地位尊卑、經濟富貧、知識多寡、智識多少、道德善惡、能力強弱、智力智愚等。正是這些構成了古代人民活動范圍的寬窄,決定了社會領域的成熟程度。
其次,寬窄是萬物交往的參照軸。在古人的認知中,物理空間的寬窄是可感可知的符號,是古人表述“大人”、“民胞物與”、形神問題、心物關系的語境話語。
“寬窄”是人進行自我完善的價值標準
“理”在“性”先還是“性”在“理”先,這是古人關于道德哲學的中心命題。古人哲學在關于道德的相關論述中,尤其強調以自我為統帥,進而實現天下大治。
以“仁”為例,孔子渴望“天下有道”,想通過克己復禮為仁。一是君臣之間,把握的原則就是“上好禮”“賢賢”“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原則,禮治德化方能上下同心。二是人與人之間,“禮”是社會要具備的道德準則,“人而不仁,如禮何”。在處理社會關系時,寬窄的界限就是不要以自我為中心,拒絕主觀猜測,拒絕固執己見、拒絕不留余地。三是對于個人而言,禮的寬窄就在于準確把握禮的性質與內容,不斷約束自己使其合乎禮的規范,做到恭、寬、信、敏、惠,成為君子。其次,“仁”是自發性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我欲仁,斯仁至矣”。墨子則認為“兼愛”就是仁義,是以利人為核心內容。
朱熹繼承與發展了孔子關于“仁”的觀點,強調天命之性如日,光芒四射,無屆弗達,沒有偏塞;氣稟各不相同,正如間隙分長短、大小或寬窄一樣。因此,寬窄是“仁”的標準,是層次性、范圍性的立體統一。不可否認,“仁”的先驗性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說假定“自己”的心都是善良的。
在人的自我發展中,空間審美必不可少。例如建筑空間中,在大的方面,空間分割的寬窄是園林美學的原則,要顯示出格局、靈性與自然;在個體方面,門窗的寬窄及各式體裁都講究交相更替,即使在同一屋之內,各部分也是異彩紛呈;在自然與建筑的空間轉換中,這種耳目一新之感更為強烈。在繪畫藝術中,古人講究利用空間的大小、方向、疏密、寬窄、圖與底的搭配以及色彩的濃淡等,展現視覺感的內容多元性,表達出情感變化、語言多姿、思想深邃的氣息。
“寬窄”是樸素辯證法的基礎
物質世界是無限與有限的統一,從宇宙本身來講,時間是無限的;具體到每一事物身上,時間卻是有限的。在中國古代哲學中,一方面,“寬窄”多表現為事物由低向高的轉化之中,當發展到了極點,必然陷入“物極必反”的境地。老子云:“反者,道之動”,即事物的規律都是向著它的反面發展。可以說,“寬窄”不僅是發展的往復對立的表現,而且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表達。古人在觀察天文氣象、時節變化的過程中,總結出了“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的人與自然關系。
客觀上,這將人從“天”、“神”等權威下解放出來,塑造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性格。
另一方面,“寬窄”是表述事物運動變化的評價符號,寬窄相濟就是對立統一。在對立性上,形容事物狀態的東、南、西、北,前、后、左、右以及長短、高矮、寬窄等都有這樣的相對性。在統一性上,“寬窄”具有“和”、“同”、“玄同”概念的意義,“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這就是寬窄的各種表現形式,是對立雙方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在社會實踐中,我們要講究“形勝之變,與天地相蔽而不窮”,靈活采用各種方式方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實際。
“寬窄”哲學的背后其實是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是自然與人文的相互交織,是現代社會標準逐步建立的過程。封建統治階級依據“寬窄”建立自己的等級制度,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寬窄”來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些都從而完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秩序構建。一言以蔽之,“寬窄”既源于歷史,又超脫于歷史,是中國哲學的典型話語。
作者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