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
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寬窄”原指物件的寬度或長度,泛指面積或范圍的大小程度,一座城市,一條巷子,“寬窄”成為一個值得玩味的詞語,它用詞簡單、低調,卻意味深長。于是,在吞吐之間、行走之間,我們便有了寬窄人生之慨嘆。而人生呈現給我們的,總是變幻莫測,誠如“世間的寬與窄是相對的,窄到極致便是寬,寬到盡頭便是窄。換言之,窄未必為窄,寬也未必為寬;或者說,窄處即是寬,寬處即是窄”,這段話說起來有點繞口令,如同“絕對純粹的存在絕對不存在”,卻道出了人生的真諦。30歲前渾身熱血,以為生命黑白分明,天生我材必有用。許多年后從頭到腳沾滿塵土,回過頭去看,世界恰恰是混沌的。福兮禍兮,有樂極生悲,也有看似山窮水盡,轉眼柳暗花明。
上世紀80年代,一個寫作課拿了最高分的女同學,畢業分配到工商局,當時有些憋屈,覺得沒有人盡其才。想換到文化部門工作,我還為之聯系有關單位,最終也沒有辦成。殊不知后來平步青云,做了省工商局長,文化廳長,本以為陷入窄門,誰知行的竟是坦道。經歷無法假設,也不能說如果她做了文化人,就窮途末路,也許如今己著作等身。袁枚當年送某尚書詩集,鈐蓋了“錢塘蘇小是鄉親”印章。此公以為袁枚的舉動輕佻。而袁枚卻說:百年之后,人們記得蘇小小,卻不知道達官。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想起在一個飯局上,與友人們聊起人生,聽其中一位70后詩人說起她一位同學的經歷,似乎可以作為實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七十年代生人的青蔥年華,這位同學高大帥氣,相貌俊朗,才初中三年級,身高就竄到了一米八二,因為喜歡體育運動,初中畢業時,考上了市內體校,畢業后,成為學校的體育老師。因為俊朗帥氣的容貌,快畢業分配回家的時候,被縣糧食局局長的女兒看中,局長女兒比他大了三歲。糧食局長溺愛女兒,答應只要他與女兒結婚,便可為他安排比體育教師更好的職位——去糧食局上班。作為當年富盈的單位,去糧食局顯然獎金福利等比做體育教師好得多。他放棄了自己喜愛的女孩,選擇了做局長的乘龍快婿。他的前途看似愈加寬闊,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糧食局好景不再。這時,他又做了新的選擇,停薪留職下海。去了深圳,日復一日吃苦耐勞,跟別人跑鋼材銷售的業務。改革開放領頭羊的沿海城市,給了他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快,他就開了一個小門市店,第一年收入便達二十多萬元。
當時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然而,就在他獨立經營門市不到三年,家中單位停薪留職的年限已到,催他回去上班。想想當年為了這份工作的付出,加上已退休的局長岳父勸說,他只得將生意正紅火的門市轉讓,又回到糧食局上班。但由于當年的停薪留職,他失去了在糧食局向上遷升的大好機會。詩人說,后來的多次同學聚會中,他偶爾會暢想:如果當年能夠放棄看似穩當的鐵飯碗,繼續經營剛有起色的鋼材門市,或許現在也早有一番作為……人生沒有如果,如今他守住小鎮的公務員身份,拿著一月幾千元的工資,供養孩子上學,業余為老婆開的小賣店吆喝,也難說有什么不好。
聽完之后感慨,我們嘴里聊天的談資,卻是別人要過的漫長一生。我們看似寬闊的坦途,最后走下去,可能只是到達一扇窄門,而我們面對的窄門,可能又是另一個廣闊的天地。左宗棠有云: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聯系這位70后的大半生,他向“寬”的欲念,卻一次次適得其反,路子越走越窄,真是“人生無進退,得失寬窄間”。面對復雜、虛幻的塵世,我們的選擇尤為重要。怎樣在錯綜復雜的人生迷宮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恐怕沒有誰能提前準確預知。
人生的寬窄之道,不僅是體會字面上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一種處世哲學和生活態度。一生的道路曲折,既有春風得意之時,也有失意落魄之時,我們會因為獲得,夸獎或認可而歡樂萬分,也會因為失意、謾罵、攻擊而憤怒不已,對于成熟的人而言,歲月流逝帶來的收獲,也許就是心境隨著閱歷與知識的增長而變得平和,不再因物而悲喜,患芝麻西瓜之得失,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局限,進入更廣闊的天地之間。想起一個“六尺巷”故事: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因此,充滿智慧的隱忍,是知進退、明得失、懂剛柔的方圓之道。而在人生遭逢逆境、挫折時,寬廣的胸懷,才是繼續行走下去的基礎。
前段時間重慶萬州的公交車墜河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在我們扼腕嘆息之際,兩個當事人:一個錯過了車站下車的女乘客,另一個因憤怒失去理智的公交車司機,倘若他們能明白人生的“寬途”與“窄路”,女乘客到對面乘車倒回一站;男司機能“忍一時,退一步”,或許都不會走進死亡的“窄門”,進而還可以繼續行走在自己生命的“寬途”。所謂心寬人生無窄路。一時沖動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其他無辜的生命。其實,類似這樣的事件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起源都來自于自私,所以才有諺語如是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使之平和、寧靜、寬容。懂得與理解這一句話中所蘊含的人生智慧:“極盡三千繁華,不過彈指一剎那,百年云煙過后,不過是一捧黃沙。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貪就是布施……”寬窄不僅是現實一種,更是精神境界,如同愛,沒有獲得或者失去,依舊信仰。沒有賣掉一張畫、辦過一次展覽,依舊畫;沒有登過一次臺,勞動歸來依舊在月光下拉一段二胡,才是大愛。想起一次難忘的體驗:夜里行走,四周一片漆黑,路的兩邊都是樹,依稀可辨,簇擁著中間的道路仿佛狹窄的走廊。這時,前面突然亮起一盞燈,盡管燈火如豆,但照亮了黑暗中的小路,四周陡然變得寬闊起來。那一刻的照亮,以及明亮起來之后帶來的天地廣闊之感,讓人心地頓時通透澄明。是的,天地本就廣闊,之前的“狹窄”之感,只是來源于黑暗給予的錯覺,所以,寬窄、得失,只是一種心境,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時常記得點亮心中的那盞燭光,心寬則明遠,心窄必消沉。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處世的高尚智慧,也是一種澄明的平和境界。
宋朝湖州甘露寺住持圓禪師,有漁父詞二十余首。世所盛傳者只有一首《漁家傲》:“本是瀟湘一釣客,自東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為屋宅,無寬窄,幕天席地人難測。頃聞四海停戈革,金門懶去投書冊。時向灘頭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誰拘得。”作為一代高僧,圓禪師瀟灑自由的人生境界,乃是吾輩之所求,其實要做到也不難,如果不求住處無寬窄,便可幕天席地,懷抱整個浩渺的星空甚至宇宙,在芳草潤澤中漫步,在秋山紅葉中游樂,在自然中走向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
思 辨 清 單
什么是至高至美的人生境界:
1、隨遇而安;
2、隨緣生活;
3、隨心自在;
4、隨喜而作。
作者:楊克,中國第三代實力派詩人和民間立場寫作代表詩人,其城市詩歌寫作開啟了某種意義上的主體性。現為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作品》文學期刊社長,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研究員。出版《楊克的詩》《有關與無關》《我說出了風的形狀》等11部中文詩集、4部散文隨筆集和1本文集,日本思潮社、美國俄克拉赫馬大學出版社、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出版社等出版多種外語詩集,詩文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等400種選本。主編《中國新詩年鑒(1998-2017每個年度)》《﹤他們>10年詩歌選》《給孩子的100首新詩》等。獲英國“劍橋徐志摩詩歌獎”、羅馬尼亞出版版權總公司“杰出詩人獎”,廣東魯迅文藝獎、首屆雙年十佳詩人獎等十多種。在深圳市美術館等舉辦過詩書個展。
來源:本文節選自《寬窄之道》,寬與窄,天地輪回,人生圓融。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聯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