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墨江消息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艾青
對于土生土長的龍壩人,這片土地對于他們的感情,那是骨子里頭的。誰踏進這片土地,都會被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人們所感動。
龍壩,一個名字響亮的地方,地處云南紅河、玉溪、普洱三州市結合部,屬于普洱市,位于墨江縣城東南部,距縣城28公里的一個小山溝,是墨江縣轄的一個鄉。這里世居的哈尼族人口占到總人口的92.6%。全鄉國土面積22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059畝,人均面積約1.18畝,林地面積170677.5畝,森林覆蓋率達39.3%,水利化程度34%。境內最高海拔1976.8米,最低海拔800米。
在龍壩,無論環境多么艱苦,生活怎么艱難,總有這樣一群人默默地守候著這片生養自己的土地,以近乎圣教徒般的虔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早出晚歸地耕耘著、播種著、收獲著這片外來人眼里十分貧瘠的土地。他們——就是留守家園的英雄兒女們——婦女、兒童、老人。這是一群令人肅然起敬、勤勞智慧的弱勢群體。2012年,他們同旱災作斗爭的感人瞬間強烈震撼著我的心靈。
他們堅守這個家園、堅守這片土地,許多人甚至沒有走出過這個四面環山的小山溝,也沒有見過大山外面的世界,但是,他們不去想這些。他們中的許多人不識字,但他們對農事卻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大山里的每寸土地他們不知用腳丈量過多少次,用手撫摸過多少回。每一個農時該干什么已經成了他們的生物鐘,他們是大地之子,大自然是他們的神靈。
今年是龍年,可入春以來老天爺就是遲遲沒有下雨。同墨江縣內其他鄉鎮一樣,干旱直逼春播夏種,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正逢烤煙移栽時節,由于長時間的干旱,加之煙地多數在半山坡或山頂上,水利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給當地的煙農移栽烤煙帶來極大困難。今年龍壩全鄉烤煙生產任務10500擔,簽訂種植面積3850畝,共有8個村委會38個村民小組、167戶種煙農戶。據不完全統計,在167戶煙農隊伍中,近一半的煙農家庭存在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家里只有婦女、小孩、老人。即便到種植烤煙的時節,外出務工的勞動主力大多很少回來幫忙,更多的時候,煙事農活就只有靠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小孩們這個時候常常也會幫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譬如燒燒水、做做飯,到田間地頭給大人送飯送水,等等。
在龍壩鄉一個叫多夫村的寨子里頭,有這樣一個四口之家,奶奶、母親(王云霞)、一女一兒。奶奶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還算硬朗,農忙時節常常跟著干農活;而學齡前的女兒和兒子在家里已經成了母親的好幫手。按照煙輔員的建議,為了趕在最佳移栽節令之前整好地、理好墑、蓋好膜、打好塘,把煙苗移栽進去。王云霞一家這幾天都是全家總動員,一大早起來就忙活開來,早早就吃完飯,帶上中午飯、移栽器、鋤頭、引水用的水管、水桶、地膜等簡單的生產生活物資,來到那塊不知種了多少個春秋、從地腳望去地頭幾乎與天空接近的山地,開始一天的勞作。此時,在晨輝的映襯下,剛耕翻過的土塊一片殷紅,與煙農王云霞那張渴望雨水早點到來的臉一同定格在龍壩煙區抗旱移栽的感人的底片上。
與多夫村相比,牛堆村的情況更是讓人揪心,那一片片鑲嵌在半山坡茶地間的煙地,已經蓋好膜、打好塘,等待移栽。但由于雨水一直沒有到來,種煙的村民們只好老老小小都拿著瓢、水桶,提的提,挑的挑,從山腳下去汲取那點細得可以扎花的溪水,來澆灌剛剛移栽到塘中的煙苗。江甲英是這個村組今年種植烤煙面積最多的一戶,達到25畝。她已經有好幾年的抗旱種植經驗了,對于今年的旱情,她并不覺得挺不過去。早在3月底,她就未雨綢繆地把村組的其他種植戶動員起來,一起做抗旱移栽的準備工作。因為和其他村組情況差不多,也是婦女、小孩、老人在家的占多數,于是,經過簡單的分工,大面積移栽的幾天里,她索性安排前來幫忙的小孩用水瓢在山腳下的小溪邊汲水裝到桶里,由婦女們挑、提這些水上山給老人們澆灌地里的煙苗。地里的煙苗在與旱魔抗爭中日漸挺拔,長出了嫩綠的新葉,欲與茶葉試比翠。從大山的另一頭眺望過去,這儼然成了一幅充滿詩意的美麗畫卷,一曲與自然災害作斗爭的壯麗凱歌。
龍壩的土地雖然貧瘠,但是龍壩人的精神卻值得謳歌。尤其是這些堅強留守家園的英雄——婦女、小孩、老人們,她們無可辯駁地成為龍壩大山中一支烤煙抗旱移栽的主力軍,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的普洱煙草精神,成為一道點綴龍壩山溝的靚麗風景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