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據《福建煙草》報道 近些年,國家局提出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煙田基礎設施建設、水源工程建設、高標準煙田土地整理、全程機械化、優化結構等都是圍繞煙葉原料保障而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如何更好地解決優質煙葉保障,哪里種煙、誰來種煙、怎么種煙就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以福建煙區來說,福建煙區煙葉總量不大,但福建煙葉以其獨特的清香型風格在全國“532”、“461”卷煙品牌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之一,福建煙區的煙葉質量、風格也得到相應廠家的認可,但由于福建煙區在全國煙區中經濟相對比較活躍,加上近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福建煙區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完成國家局的計劃任務。如何穩定煙葉規模成為當前煙葉生產面臨對突出的問題。這就更加需要我們來思考“哪里種煙、誰來種煙、怎么種煙”。
哪里種煙?
當前,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煙區也在發生變化和轉移。主要體現在:一是原來煙區由于經濟開發,土地被征用,或勞動力轉移,煙葉種植自然退出;二是傳統老煙區受到高附加值農作物沖擊,經濟作物與煙爭地的矛盾更加突出,永定的“六月紅”芋頭,長汀的檳榔芋,連城的紅心地瓜,漳平的食用菌,武平的反季節蔬菜、仙草等,近些年都對煙草種植產生了較大的沖擊。三是部分煙區,地處窮鄉僻壤,不適宜人居,整體搬遷后,煙田荒廢。等等問題,導致煙田面積減少。今后煙區發展應考慮以下幾條出路。
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中心城市和城鄉結合部農民就業門路多,農民棄農從商或從事其他服務行業,還有部分農民從事蔬菜等比烤煙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經濟作物,煙葉生產在這些地方沒有生存空間,因此煙葉生產布局應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轉移。
植煙條件差地區向植煙條件好的地區轉移。早期種煙各家各戶,煙農都在自己的責任田種煙,好地差地都種煙,現在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程度提高,對植煙田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開始,國家局在全國煙區開展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煙田道路、排灌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密集式烤房設施的大力推廣,煙區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提高。解決了大部分煙區植煙條件差的問題,如今為了進一步解決水源和適應機械化耕種,開展水源工程建設和高標準煙田整理,這將進一步提高煙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使煙葉生產逐步從植煙條件差的向條件好地地區轉移。
勞動力少的地區向勞動力多的地區轉移。部分煙區隨著工業開發,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生產出現勞動力嚴重不足現象,烤煙種植用工密集,每畝需要用工20-25個,因此一些勞動力缺乏的地區逐步向有勞動力的地區轉移。
誰來種煙?
2011年就煙農隊伍問題福建龍巖市做了詳細的調查:煙農的年齡普遍在40歲以上,比例占87.7%。40-45歲占比重最高,達38.7%。50歲以上農戶占25.4%。35歲以下的煙農占比例很小,僅占1.8%。煙農年齡偏大是大部分煙區的一個凸顯問題。煙葉生產周期長、勞動強度大,新一代農民不愿從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生產,而寧愿在大城市打工。煙葉生產技術要求高,更新速度快,老年人文化水平低,接受新鮮技術難,不能適應現代煙草農業發展的需求。如何優化煙農隊伍,讓更多的年輕農民從事煙葉種植,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煙葉價格決定是否有人種煙。煙農是煙葉種植的主體,農民是否愿意種煙,最終是要看種煙是否有錢賺,因此決定是否有人來種煙關鍵決定于煙葉價格,近些年,國家局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不斷調整煙葉價格,基本滿足大部分煙農的心理預期,連續14年煙葉生產得到穩定,這是價格及時調整帶來的穩定。但是福建煙區作為經濟相對發達地區,農民經濟來源門路多,收入較高, 2011年龍巖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34元,(全國平均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煙葉的收購價格遠不能滿足煙農的心理預期,盡管每年制定的價外補貼全國最高,煙農種煙積極性仍然不高,為了完成任務,各地出現局長煙、科長煙,這也只能解決燃眉之急,并非萬萬全之策。為此,對應經濟現對發達的優質煙區,在煙葉價格不足部分,要有較靈活的價外補貼機制(煙葉生產扶持)來調節,以此來保障煙農的種煙效益,穩定煙農的種煙積極性。
規模種植成為方向。過去種煙是為了解決溫飽、子女上學問題,所以種煙是小規模、分散型,一家一戶種煙。現在種煙是為了蓋新房、買小車,實現種煙致富。沒有一定的規模,就產生不了規模效益。永定縣煙葉穩定發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永定縣20世紀80年代是著名的烤煙之鄉,煙葉收購常年穩定的20萬擔,1985年最高年份達到25萬擔,但隨著永定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煤礦開采帶動經濟發展),煙葉種植呈直線下降,到1998年滑落到最低的3.13萬擔。2002年開始,永定縣政府、煙草公司制定了土地流轉、培育種植大戶的一系列優惠扶持措施,種煙大戶的不斷發展壯大,煙葉種植得到了較好的恢復,目前煙葉種植基本穩定的10萬擔左右。2012年全縣烤煙種植面積3.64萬畝,種植農戶1356戶,戶均種植面積26.8畝。
培育職業化煙農是解決種煙人群的根本出路。面對煙農隊伍嚴重老化問題,一方面嘗試通過建立煙葉種植保障措施,對長期種煙的煙農配套社會保障,給予人身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讓煙農在喪失勞動能力后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穩定現有的煙葉種植隊伍,另一方面,煙草公司可以成立煙草種植創業基金,專門培養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年輕煙農隊伍,真正讓他們成為以煙為生、以煙為業的職業煙農,讓煙葉種植后繼有人。
怎么種煙?
煙葉生產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環節多,如何讓煙農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簡單種煙、輕松種煙、快樂種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全程機械化讓煙農輕松種煙。機械化是現代煙草農業的重要標志,目前由于我國農業機械不夠發達,煙葉種植還有許多環節依靠手工,這樣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不高。現在農村出現請工難、工價貴的問題特別突出,用工價格由前些年的30元左右,提高到現在的60-80元,人工成本占煙葉種植成本比例高,根據2011年龍巖調查(見2011種煙成本調查表),每畝煙葉需要投入26個左右人工,用工成本占煙葉種植成本的56.6%,因此扣除成本,種煙實際效益不高,如果經驗管理不善,誤工大,也可能造成虧損。如果實現種煙全程機械化,把每畝用工減少到15-20個工,種煙效益將大大提高。
2011年龍巖種煙成本調查表
煙田種植保險讓煙農放心種煙。煙葉生產是露天工廠,受自然氣候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大戶種植,一旦出現天災,煙農可能血本無歸,一方面我們要加強災害性氣候的預警預報,幫助指導煙農做好災前的預防措施,另一方面可以讓煙農直接參與煙葉種植大田保險,龍巖市公司2012年開展此項工作,采取煙草出大頭,政府從煙葉稅中拿出部分配套,煙農出小頭,給煙葉大田種植上保險,今年煙葉絕收的煙農,每畝保險可以拿到540元,煙草救助每畝800元,合計1340元,煙農基本可以收回生產投入部分,2012年,保險共賠付煙農資金3000萬元。煙農受災有救助,煙農可以安心種煙。
組建煙農專業服務合作社,讓煙農簡單、快樂種煙。組建煙農專業服務合作社,實現“種煙在戶,服務在社”,煙農種煙可以享受到從育苗、機耕、植保、培土、采摘、烘烤、到煙葉分級的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煙農可以從復雜、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簡單種煙。同時煙農通過自愿加入合作社,煙農種煙不再單打獨斗,在享受到各種專業化優質的服務的同時,合作社成為煙農之家,煙農找到“家”的感覺,實現煙農快樂種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