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草在線專稿
?
? 五、實施項目的創新
1、優化區域布局。選擇土壤富硒的寧鄉西部18個鄉鎮為項目區,該區域內無工業污染,系溈水上游地區,水體、土壤無污染,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在此區域內分別規劃烤煙和曬煙種植區域。
2、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條件。加大項目區煙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實行田、路、渠統一規劃,以提高煙區煙葉生產能力、改善煙區生產生活條件為目的、創造煙葉生產適宜的生態環境。
3、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在生產環節嚴格控制污染源,采用防蟲網、太陽能殺蟲燈、誘蚜板、昆蟲性誘劑、昆蟲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達到清潔、生態生產條件。
4、培育發展煙農專業合作社。圍繞煙葉生產育苗、機耕、植保、烘烤、分級扎把等重要環節組建煙葉專業合作社,實現從土壤翻耕整地至煙葉收購的專業化服務,實現煙葉生產規?;N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信息化管理,達到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的目的。
六、項目實施前寧鄉煙葉生產的狀況及項目實施應用后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一)項目實施前煙葉生產的狀況
2009年以前,由于在大田生產、調制、分級等方面技術不規范、措施不到位,農民掌握的技術程度低,技術素質差以及基礎設施條件差,從而導致生產的煙葉質量差、效益低,煙農種煙積極性一度受挫。主要存在以下因素制約:
1、施肥不合理。全縣約有20%一30%的煙農為節省成本,在施肥上重氮輕磷鉀,導致煙葉葉片含氮量偏高,貪青晚熟,雜氣異味濃,煙葉質量差。
2、煙苗素質差。由于育苗是以常規大棚育苗為主,比較零散,管理難于到位,生產的煙苗參差不齊、素質差、移栽后還苗期長,不利于煙葉早生快發,嚴重影響煙葉生產的效益。
3、中耕培土措施難到位。煙株的中耕培土,能較大地提高煙葉的產量和質量。根據寧鄉多年的實際,煙葉大田生產在5月下旬抓好中耕培土,能促使煙葉增產25%以上,培土所生產的煙葉質量比其它提質方法生產的質量要好。而寧鄉這一技術措施很難全部落實到位。每年總有40%的農戶完成不了。影響了煙葉的產量和質量。
4、水分管理不到位。煙田嚴重干旱,導致煙株生長受阻,嚴重影響產量。特別是7月上中旬,是煙葉上部葉內含物充實的重要時機,而上部葉產量占到煙葉總產量的三分之一,此時煙株缺水,對產量產生很不利的影響。加上7月份的“火南風”,形成高溫逼熟,因而導致煙葉嚴重減產。
5、病害危害較重。項目實施前,由于技術不規范,煙農的防控病害意識淡薄,煙株病葉、老葉隨意拋于煙田中,病害的預防措施難到位,煙葉的病害危害較重。寧鄉主要以煙草花葉病、馬鈴薯Y病毒病為主,發生面積廣,危害嚴重,每年造成煙農損失在500萬元以上,少的一年也達到了300萬元。同時造成了農藥的大量使用和嚴重污染。
6、打頂抹蓀技術不落實。煙葉的適時打頂抹蓀,關系到煙葉的產量和質量,最終影響煙農的效益。
寧鄉每年有10%左右的煙農此項技術措施落實不到位,不是提前打扣心頂,就是煙花滿田了還未打頂。有的雖及時打了頂,卻未抹除煙蓀。煙花、煙蓀嚴重消耗煙田養分,導致煙株養分缺乏,上部葉片難以展開伸長,煙株早衰,產量受損。
7、采青現象嚴重。煙葉葉片未成熟,就采摘調制,即所謂的采青。寧鄉近四分之一的煙農為了及早插上晚稻,不管煙葉是否成熟,一律采摘調制,調制出的煙葉嚴重青筋、青片,雜氣重,內質差。每畝減少收入500—800元不等,得不償失。
8、烤房烘烤性能差,調制技術未完全掌握。2009年以前,寧鄉煙葉調制以常規小烤房為主,溫、濕度難掌控。煙葉面積分布零散,一個技術員要管理40個以上的分散烤房,技術措施難一一落實到位。部分煙農未完全掌握調制技術,調制出的煙葉內含物轉化不完全,青筋、青片、蒸片、涸筋現象嚴重,雜色煙多,質量較差。
9、分級技術未掌握。10一20%的煙農煙葉分級技術未掌握或不熟練,分級程序混亂,混部位、長短、顏色等混級現象嚴重,導致煙葉效益受損。
(二)主要技術措施
1、優化區域布局,貫徹計劃任務的落實實施。
選擇適宜的煙田,落實項目計劃任務。主要選擇橫市、喻家坳、大屯營、老糧倉、雙鳧鋪、流沙河、楓木橋、黃材、道林、青山橋、資福、偕樂橋、菁華鋪、朱良橋、沙田、巷子口、壩塘、大成橋等18個鄉鎮落實實施。這些鄉鎮水田面積充足,適宜煙田多。主要分布在溈水上游,區域內無工業污染,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土壤硒元素含量豐富,有利于富硒煙葉的生產。
2、推廣優良品種,增強煙株抗性
烤煙推廣K326,云煙87,云煙97,曬煙推廣寸三皮。這些煙葉品種產量適中,質量較優、抗性強,是寧鄉理想的當家品種。
3、普及工廠化大棚漂浮育苗技術,改善煙苗素質
煙葉工廠化大棚漂浮育苗技術是在塑料大棚溫室內將育苗盤漂浮于營養液中,通過人工調控營養液礦質營養和大棚內溫、濕度培育煙苗的一種方式。該方法便于集約化管理,同時可避免土壤傳播病害的威脅,具有生產效率高,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培育的煙苗大小均勻一致,根系發達,移栽大田后還苗快,煙株生長健壯。
從2011年開始,寧鄉建設了可育苗100000畝的工廠化育苗大棚,煙葉生態栽培技術推廣項目在寧鄉的推廣應用,克服了2011年以前育苗的弊端,促進了煙葉壯苗的培育。
4、推廣煙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變不合理的施肥方法。為規范合理施肥技術,改變寧鄉煙農重施氮肥,輕磷鉀的現象。項目專家小組根據寧鄉的土壤氣候條件和煙葉的生長特性,通過測量土壤養分含量,研制出寧鄉煙草專用配方肥,配比為氮、磷、鉀比例為1:1.0—1.2:2.5—3。每畝純氮用量在8—10kg。項目區全部使用煙草專用配方肥料,推廣煙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同時,增施有機肥,不斷改良土壤性狀,改善煙株的生長環境,增強防病抗病的能力。
5、實施100%地膜覆蓋移栽技術,減少病蟲害的侵入途徑。100%的地膜覆蓋移栽技術,是煙葉生態栽培技術的一個重要措施。地膜覆蓋,具有保溫、保濕、保肥的作用,促使煙苗早生快發,有利于提質增效。
煙田地膜覆蓋,能控制蚜蟲對煙田的遷飛,減少病毒病的傳播,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降低生產成本,有利生態平衡。
6、推廣高壟單行,合理密植技術。
高壟單行促使煙株根系發達,增強煙株對養分、水分的吸收能力,促使平衡生長。合理密植能夠改變田間煙株的通風透光性能,提高中下部葉的光合作用率,有利于產量和質量的提高。
7、抓好以中耕培土為中心的大田管理,切實加強措施落實到位抓好中耕培土,有利于培育較發達的煙株根系,增強根系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改善營養結構,促進上部葉片長大開片,為工業可用性打下基礎。
技術上達到以下要求,土表細碎,壟體豐滿,壟高30cm以上。結合培土,開好“三溝”,做到層次分明,排灌方便。措施上層層細化、落實到人至丘塊,不斷加強督查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保障技術落實到位。
8、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農藥污染和殘留。
寧鄉目前危害損失較嚴重的病害是花葉病、馬鈴薯Y病毒病、青枯病、黑脛病、氣候斑點病。蟲害是地老虎、煙青蟲(含棉鈴蟲)、煙蚜、斜紋夜蛾。
針對這些損失較重的病蟲害,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防控。
(1)推廣抗性品種,并統一采用無病毒的包衣種子。
(2)控制傳染病,減少病蟲害數量。
①合理輪作。對煙田進行合理輪作,輪作作物選擇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禁止種植茄子、辣椒、西瓜、馬鈴薯等作物。
?、谇宄垷熤?。煙草花葉病病毒以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為主,徹底清除病殘煙株可有效減少病毒侵染源。主要做法是:在大田翻耕凍坯前徹底處理堆放在各處的煙桿、煙根及烤房等場地的殘體和碎屑;禁止使用混有煙株、茄子等茄科作物的殘體漚制的農家肥和燒制的火土灰。
?、矍宄s草。黃瓜花葉病和馬鈴薯Y病毒病在雜草及蔬菜上越冬。及時消除苗床及大田周圍的雜草,消滅越冬寄主。
(3)規范農事操作,保持煙田衛生
①大棚苗期剪葉時,首先要求先撥除病株,然后用20%漂白粉或肥皂水對手以及操作工具進行嚴格消毒,再進行剪葉。嚴禁在大棚內吸煙。
?、诖筇锴宄啄_葉、病葉、病蓀時要求煙農‘‘先健株后病株”,并把清除的病葉、病株及腳葉,及時帶出煙田銷毀。
?、壑懈嗤習r盡量減少傷根。培土、摘除腳葉、打頂等農事操作嚴禁在雨天或露水未干之前進行,防止青枯病、空莖病等病害的流行。
(5)在晚稻收割后,翻耕凍坯前采用生石灰進行煙田消毒。
每畝用生石灰150一200kg浸泡大田1個月,減少煙田中病菌數量。
(6)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育苗大棚用防蟲網遮擋防止煙蚜遷入苗床,在移栽后,大田采用誘蚜板誘殺。對其他蟲害使用太陽能殺蟲燈、昆蟲性誘劑和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農藥防治。
9、加強生產環節控制,落實煙葉打頂抹蓀技術措施到位
煙葉的打頂抹蓀技術,關系到煙葉的產量和質量,直接影響煙農的利益。為切實把這一技術落到實處,項目實施小組制定強硬的措施,把打頂抹蓀技術措施的落實同各從煙人員的利益掛鉤,督促各從煙技術人員不間斷地上門服務,直到煙農接受并落實為止。同時不定期的巡回檢查,保證措施的落實到位。
具體技術措施:根據寧鄉氣候特點,煙葉在移栽后50—60天左右,就可以開始打頂。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